严肃的评论在这个时代仍然有市场。
在评论写作课系列的上两讲中,ID:xjbcmyj)和大家谈到了新闻评论的选题和撰写——选题需要新颖有价值,并通过论述让观点鲜明有力。那么,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还需要具备什么?读者究竟因为什么才会觉得一篇评论“好”呢?
新闻评论小讲堂的最后一讲,《评论写作三讲之“怎么写好”:语言与评论观》。如果对于新闻评论而言,观点是骨、论证是肉,那么评论者的评论观才是一篇评论的灵魂。评论者的思想、价值观,都会通过评论文章的语言和文字,呈现到读者的面前。坚守一个专业新闻从业者的“评论观”,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更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优美诗意当然好,平淡质朴也是真
好的语言,的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单看这些标题:《快评漫谈 | 小莉哭了!法律长出牙齿,眼泪才不会白流》(半月谈)《从全县第一到剑桥硕士,他以无臂之姿走出“有翼人生”》(新京报)……这些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的形容,使得文章一下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评论作为一种观点文本,文字表达还是要力求平实。平实不是拉家常,不是寡淡白开水;平实是简洁准确,中通外直,不自造门槛,不搞花拳绣腿,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我一向认为,所谓语言之美,并非一定要使用修辞,甚至要有意识地回避修辞。用精准的词汇、语句,将某个道理娓娓道来,懂行之人自然可以感受到文章之美。”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王言虎老师这样认为。
所谓“文笔”是一种掌控文字节奏的能力。在中学阶段的作文学习中,我也曾向语文老师讨教如何提高作文水平,得到的答复不过是——多阅读,多练习。对于评论写作也是这样,平实的文字是流淌出来的,不是憋出来的。唯有如此,下笔才能练达从容,天然去雕饰,展现自然之美。
可见对于评论的语言文字,优美诗意固然好,平淡质朴也是真。但唯一要不得的是说空话、大话,满嘴官腔,不能贴近百姓。
评论观:理性严肃的专业评论
一篇评论的文字,除了与作者的写作能力挂钩之外,也与评论者的价值观息息相关。评论者如何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读者就会透过文字看到怎样的世界。
回到评论系列开头时提出的问题: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 ”的时代,专业的新闻评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笔下的每一个方块字,都可能与个人、时代的命运产生深切关联。越是在观点丰富的时代,职业评论员越应该有一种自我期许。
理性、专业发言,是一项基本的职业要求。专业发言事实牢、三观正,理性发言,不做情绪煽动。
“咪蒙”类文章,通过情绪煽动创造爆文。现已被查封。
以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为例。2019年,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起火,对于此事,国人有人震惊、有人惋惜,也有人打趣戏谑、有人表示不屑。在这样复杂的舆论情绪之中,作为专业的媒体,理应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以理性的声音评价。新京报也对此事发声:《巴黎圣母院起火,这是一场文明的劫难》《巴黎圣母院大火:理解“无感”,但别叫好》等等。
评论员存在的意义是用来舆论监督与引领言论风潮的。正如新京报评论部主编于德清老师曾经说过的,严肃的评论在这个时代仍然有市场。
理性之外,要对这个世界保有尽可能大的包容和敬畏。用最大的同理心理解旁人的苦难和不易之处,切记不可高高在上。评论者更没资格挖苦讽刺别人。
以防疫评论为例。上个月,合肥日报文章《江西的红灯与上海的烟花》,以和上海迪士尼对比的方式,指责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葛仙山镇将红绿灯调红的方法不当。文章的用语引起了读者的反感:“说小地方没有见过世面也好,说缺乏防控经验也罢,不管怎样,也都无法掩盖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上的能力鸿沟。而且,这个沟是又深又宽啊!”现在,文章已经被删除。
而这背后的问题,实则是评论者的傲慢与无知,在不了解具体做法的前提下进行带偏见的评论。没有认识到各地资源水平差异而带来的客观能力上的差异,且不能体谅防疫人员的辛苦,并且带有一定地域歧视之嫌。
所以说,一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的偏差,终究还是会透过文字被读者所感知。因此,评论者也应在语言上有所注意,评论文章中尽可能地不用感叹号、反问句。
这种包容和气度同样体现在对待读者的反馈上。评论者还要有容忍不同观点的气度。事实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任何观点有争锋才有意义。一个有更高追求的评论员,一定要有共情的能力,要心胸广阔,要有格局,要能容得下不同意见。
那么,评论观应该是怎样的?世上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但是仍有一些基本的普世通用的原则——相信法律,即宪法、法律、规范,主要用于对公权力的制约;人文关怀,即尊重人的道德情感,基本的公序良俗,不干涉人的基本自由。
新京报副总编辑王爱军有观点:“在评论中,对公权力要从“坏”出发去怀疑,除非公权部门能证明他没错;对个人私域多从“好”出发去信任,除非你有证据他有错。”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做舆论场“凳子上的演讲者”
新媒体时代的评论,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快”。“快”,意味着发声更及时,但也更容易犯错。新媒体时代,评论员在求快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辨析事实,避免落入事实陷阱。新媒体时代也是后真相时代,如果在事实不清之前就贸然发声,或者发声之后事实却反转,这对一名评论员、一个评论品牌的伤害是很大的。评论员既要追求“唯快不破”,也要学会“慢下来”。流量很大,诱惑很多,但评论员理应保持清醒。
新媒体时代,评论的形式也变得多元。短视频平台兴起后,出镜评论的形式也变得流行起来。王言虎老师的感受是:“说跟写还是很不一样。说观点,很像在与另一个自己讨论问题,说的过程中,新的思路与想法会不断冒出来,对原有观点形成矫正、启发、拓展。这对评论员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评论员不妨多作尝试。”专业的媒体评论+网络平台的传播,可以使观点得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新京报开设视频评论类栏目《新京talk》
评论观是评论写作的主心骨,也反映了评论者的思想和品格。评论者应该将这些牢记—— 在这个时代允许的空间用这个时代允许的方式表达不用粗鄙字眼表达平等,尊重,普通人的视角学会春秋笔法屠龙之技
评论写作课顺利(在考研日前)完结!通过三期的评论写作课,我们和大家在“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三个方面一起探讨了评论写作的修炼秘籍。事实上,在新闻评论的写作方面,可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如评论标题、论据相关、写作结构等等,无法一一细细探讨,今日的三讲只是初步探索。
编后语
笔者在结构性地梳理学习新闻评论的同时,最深刻的感受便是新闻评论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功夫。为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每一步都是对于新闻评论水平的提升。
祝大家日有所进,月有所长!万事顺利~
还记得第一讲后评论区的问题?
下周有彩蛋哦~
本文作者:徐彦琳
本文编辑:徐彦琳
投稿、合作邮箱:
xjbcmyj@bjnews.com.cn
- 阅 读 推 荐 -
新闻评论怎么写才不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评论写作三讲②
“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新闻评论该评什么?| 评论写作三讲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