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和:约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期秦国名医。中国史籍中最早提及的医生。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说。
扁鹊:本名秦越人(约公元前407年前310年),春秋时期渤海莫郡(今河北任丘县)人。善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仓公:名淳于意(约公元前215-前155年),山东临淄人。曾做过齐国的太仓 长,故称仓公。西汉初著名的医学家。会五色诊病,知人生死,仓公在医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诊籍",即建立病例。
华佗:名敷,字元化(约公元110-207年),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人称"神医"。知养生术又精于药方,曾创"五禽戏"。发明麻药"麻沸散"施外科手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约公元142-210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被尊为"医圣"所著《伤寒杂病论》16卷是后世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理论的基础。
王叔和:名熙(公元?-265年),汉末晋初高平(今山东济宁,一说山西高平)人。曾任太医令,著有《脉经》10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著作。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公元214-282年),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人称"中医针灸学之祖"。善针灸,著有《黄帝针灸甲乙经》10卷,是中国最早针灸学专著。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公元283-363年),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著名科学家、道家。著有《抱朴子》、《肘后卒救方》。被称为中国最早化学药代表。
陶弘景:字通明(公元456-536年),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人,好养生,善于避谷、导引,著有〈本草经集注〉、《肘后百一方》。
巢元方:(约公元550-630年),隋太医博士,曾主持编写中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症候的专著〈诸病源候论〉,提出传染病与气候、传染有关。
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被尊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是集唐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孙思邈对医药学的重大建树是他首创"复方"这个概念。
王焘:(约公元670-755年),眉(今陕西眉县)人,曾为徐州司马。著有《外台秘要》40卷,唐前方书多赖此书而能流传。
钱乙:字仲阳(约公元1032-1113年),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被尊"儿科之圣"。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公元1120-1200年),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看病重五运六气,强调火热治病,用药多主寒凉,人称"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公元1156-1228年),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精通医术,继承"寒凉派",并长于用汗、吐、下三法,人称"攻下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公元1180-1251年),元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用药不拘于方,主张"人以胃气为本",是"补土派"创始人。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公元1281-1358年),婺州义乌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认为人常"阳有余,阴不足",故应滋阴降火,称"养阴派"。
王肯堂:字宇泰,号念西居士,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所著《证治准绳》与李时珍《本草纲目》同为明代医药两大名作。
李时珍:字东壁(公元1518-1593年),蕲州(今湖北蕲州)人。明代卓越医药学家。所著《本草纲目》是神农本草以来最全的药物学专著,自1606年首传日本起被译为多国文字,是中国被翻译成外文最多、影响最大的古代科学巨著。
张景岳:名介宾,字惠卿,号景乐,别号通一子(公元1563-1640年),山阴绍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类经》,认为"医易(经)同源",是首位研究医与《易经》关系的人。
吴有性:字又可,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有《温疫论》二卷,首次提出"疠气"是从"口鼻传入体内",一种疠气只与"一种疫病"有关。是传染病专家。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公元1667-1746年),江苏吴县人,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著有《温热论》,认为瘟病是"湿邪上受,内入于肺",是瘟病学奠基人之一。
王清任:字勋臣,直隶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公元1768-1831年,清代医家,所著《医林改错》是继宋代《洗冤录》以来又一部以实体解剖绘制人体脏腑图形的书。
吴尚先:名樽,字杖仙,又名安业,字师机,公元1806-1866年,浙江钱塘人。所著《理论骈文》是中国最早外治法的专著,包括药帖、温热、水疗、蜡疗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