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回复: 4

为什么还要读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7-25 00:2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1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7889
    发表于 2022-10-7 20: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是12月28日在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系列分享会的一次线上讲座。

    01

    不确定时代的阅读

    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持续两年的新冠疫情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让很多人的安全感逐渐流失,心中的焦虑却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难以静下心,去认真读一本书,也对读书的价值产生了质疑。整体的社会氛围对阅读而言,也是不够友好的:舆论倾向于赞美和肯定当下的生活,但是阅读本身具有某种颠覆性,它让你看到跟现实生活很不一样的地方,锻炼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批判性很有可能培养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思。因此,书籍带来的东西与舆论是相左的,书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了“落差”,人的心里也会因此形成“冲突”。面对这种“冲突”,那些对精神世界没有执着追求的人,认为读书只会陡增烦恼,于是就把书抛开,转而去追寻“无脑娱乐”;或许有少数人愿意不回避问题、正视自己内心,选择另一条更难走的路,但那毫无疑问是不轻松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选做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觉得,书籍是必不可少的,是生命里的必需品。在俗世环境中,它似乎还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原罪:当他们谈论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东西,是一种愚蠢的表现,因为书读得少,说得太多会丢人现眼;而当他们谈论自己懂的东西,又会被人说成是“卖弄学问”。当他们读书读得清贫,会被人说是“读傻了”,满身的穷酸样;而如果读得有点钱了,也会被人嫌弃:“读书多,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他们的看法跟普通群众一样,就显得毫无新意;但是如果看法跟大家不一样,又显得另类、不合群。

    02

    你需要一个精神避难所

    这样,对于很多人来说,读书似乎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还要读书呢?有一种看法,认为读书多了,懂得的道理也比较多,因此人生可能会过得更好。但也有人会质问:存不存在不用读很深刻的书也过得很好?如果存在的话,还有必要读那些很可能带来痛苦的深刻的书吗?这当然是存在的。就像我妈好像也没读多少深刻的书,人生看得也很通透。我并不觉得,每个人都需要读书。因为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之中,真正对阅读感兴趣的本来就是少数。如果你只是为了生活过得好,不读书也可以。反过来说,你读深刻的、可能带来痛苦的书,难道就只是为了生活过好吗?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就又回到那个老问题了——中国人读书太过于现实取向,没有追求精神生活的维度。很多时候,书籍并不是人生指南。它提供的很多知识未必能够在生活当中得到应用。有的时候,它甚至是人类痛苦的某种衍生品。书籍教会人们的,可能不是过好一生的能力,而是面对、接受痛苦的某种能力。当然,我也得承认,有时候人们接受、处理的是由读书产生的痛苦,而这正是很多人不读书的原因之一。

    我们现在经历的正是一个确定性丧失的风险社会。很多人在不确定性面前,不是靠自己做出应变,而是本能地想去拥抱某种确定性,比如某种权威、某种体制、某种安稳的岗位,但事实上,这种安稳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安稳只是一个假象。人生几十年,你需要去经历生活,即便有各种风险,也不能为了安全,就退缩到一个狭窄的角落当中。面对风险和挑战,书籍即便不能给你提供战胜一切的“武器”,但也能为你构筑一个精神的港湾,提供一个生活的避难所,使心灵和精神能在这里得以复原。

    03

    超越苍白的现实

    时代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还没有构筑精神港湾的人们,他们的内心没有发展出一套防御机制去抵抗压力,精神危机就容易爆发。中国社会近些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急速增长,就是在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在社会上也会看到这样精神危机的迹象。即便是名校的天子骄子,也回因为找不到人生意义而痛苦乃至轻生。一位黄冈中学毕业的朋友曾和我说,中学时每年都看到有学生跳楼,而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在大学毕业、有了一份光鲜工作之后,周末除了发呆、打游戏,也常常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

    芸芸众生明明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整天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却仍然只能选择认命,而不敢做出一些改变。这些现象,都是精神世界极度贫乏的表征。书里未必有现成的答案,但至少阅读可以为构筑精神角落提供必要的支撑,所谓“阅读是最遁世离俗的消遣”,它至少可以让我们暂时脱离、超越我们当下的处境,看到更多一些可能。近些年来,倒是女性在阅读活动中开始表现得更为活跃。我曾听说扬州有一个读书小组,坚持不懈组织活动,持续了很多年,里面的成员几乎都是女性。这或许是因为,女性不那么追求外在功利,而阅读又满足了她们丰富自我内心的需求。在这个难以静心阅读的时代里,在成年男性里,除了专门的知识分子,很少有人愿意持续阅读,而女性读者群体却在逐渐扩大。也许阅读可以让她们在为人妻母的责任和重担之外,在书籍里作短暂的“逃离”,获得片刻的安宁。她们需要看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得到某种替代性的满足感。我们可能无法创造出一个不必依靠阅读来获得替代性愉悦的世界。

    04

    在家里做一个真正的人

    中国人对于读书始终有功利主义的想法,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云云。现在连这一点也变得非常可疑,甚至出现了“读书致贫”的说法,读书不再具有促进阶层流动的功用。那些热爱读书的、脱离生产的、具有纯粹精神的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里都是极少的。在中国社会的环境里,他们处于夹缝生存的状态,要么往上依附于权力,要么向下证明自己有用,最糟糕的时候,他们里外不是人,因此这些知识分子非常缺乏独立自主性。这个现象也成了“读书无用论”的注脚。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务实的倾向,又在促使人们去读“有用的书”,比如为考研、为职场、为学习某种技艺,而非纯粹地为了探索精神世界。还有一部分人,为了娱乐消遣,那些低级趣味、无病呻吟的读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有用的书”。这种阅读与打游戏、看娱乐节目就是一样的效果。我们不能贬低这种阅读。因为个体有选择的自由权。在一个社会里,多元化的需求,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只不过,整个社会应该留意这种功利性阅读、娱乐式阅读所占的比例。中国社会对纯粹精神层面的阅读不够重视,对此一个可靠的指针是:市面上流通的宗教、哲学等方面的读物事实上是相当匮乏的。

    如何在外界的世俗环境与自我的精神世界之间寻求平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不仅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受到各种牵绊,和诸多限制。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关于读书的公共对话或组织活动都很难展开,在很多场合人们甚至只能说一些绝对正确的套话,很多有见地的图书也不能公开出版,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可能地保有一个不被打扰的角落。

    有一句欧洲谚语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在家里做一个犹太人,而在公共生活里,做一个真正的人。

    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中国人,在家里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社会上,作为必要的妥协,我们需要做一个被社会群体所认可的人;但也要记得回到家里时,可以保持本色、追寻自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24-10-30 11:26:22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24-10-30 11:27:26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24-12-9 18:16:10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24-12-9 18:17:15
    回复

    使用道具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921439866 周一至周日:09:00 - 21:00
    致力打造互联网创业第一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选泓嘉网络创业,值得信赖! 泓嘉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泓嘉网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豫ICP备2022016396号-1

    QQ|免责声明|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泓嘉网创 ( 豫ICP备2022016396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4:37 , Processed in 0.106165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