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志们,朋友们,我是Rich睿,欢迎来到我的频道。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的“实在不行找个厂上班吧”这句话,到底是个什么梗呢?下面小编来为您解开这个梗背后的含义。
很多时候,我们在互联网上冲浪,碰到评论区网友斗法,经常能看到楼层里有人会发一些具有人身攻击异味的话,比如“九漏鱼”。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委婉的人身攻击。“实在不行找个厂上班吧”的表述,在互联网属于除了“星星你个星星”这种粗鄙之语外,算是比较露骨的说法。
为什么在攻击对方的时候,要把“进厂上班”这种事情作为攻击的“诅咒”呢?
要想知道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要从“工厂”及其背后所指代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说起。
本篇填的是之前挖下的坑,各位读者可以浏览小编往日短篇。
点赞过50,我们可以聊一点更劲爆的!
说到“工厂”这个词的历史,我们必须要向前追溯,首先了解“工场”这个词。
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的,所谓的雇佣劳动生产的场所或者组织,人们通常称之为“工场”,即做工的场所——这就引出这两个概念的第一点区别:生产方式的不同。
所谓的“工场”,一般的,是由工场主雇佣一群劳动人民,从事一些一般性规模较小的生产活动。由于规模较小,这些工场也会被称为“小作坊”“手工作坊”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手工小作坊不全是使用人力手工制作——十九世纪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就是同时依赖物力和人力的典型代表。由于封建制度的桎梏,它们没有及时发展成为规模更大的“工厂”,也是导致东方没有萌发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黄道婆带着她的新技术出现在了江南,江南一带的棉纺织业从此得以爆炸式的发展。织业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但这一萌芽被意料之内的掐死在了襁褓之中——满清入关,几十年的动乱,直接扼杀了江南纺织业,也使其未能顺利夺得革新的先机。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遥远的西方——英国。此时的英国,在克伦威尔等一干进步分子的带领下,成功的将皇权扩张的脚步扼杀,并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由新贵族——即出现在英陆上新兴力量所主导的秩序。
在这一秩序的庇护下,英国率先引领全球,开启了改变无数人命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次变革,不仅彻底改变了英国数以千万国民的命运,更是彻底改变了全球格局,影响了这颗蔚蓝色星球几百年。英国顺利的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手中接过了“日不落帝国”这面耀眼的大旗,开始将它的鹰爪,肆无忌惮的伸向全球。
工厂,就是在这一时期,快速的取代“工场”而存在,成为世界各地劳动人民的共识。这就引出工厂和工场的第二个重要区别——性质不同。
“工厂”这一词,是伴随着帝国主义扩张,播撒向全球,明显带有侵略性,压榨性质的。早期的工厂,在规模上不同于以往工场的同时,管理更加严格,压榨程度达到史无前例的“深入”。
家庭小作坊式的工场,工场主大多和员工同吃同住,有时甚至会同时劳动,工场更依赖于熟练工和熟人社会。在生产形式和监管等诸多因素还不够完善成熟的情况下,以血缘为纽带,以关系远近为重要指标的工场,自然需要调动参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压榨程度更轻也显而易见。
但是,在工厂萌发的早期,大多数情况下工厂的劳动人民对工厂主来说,是作为“工具”而非“人”存在。因此在互联网上攻击对方时,很多网友都会采用这种句子“贬低”对方的“人”属性,从而“揭露”对方的“工具”属性,达到攻击的目的。
一方面,绝大多数工厂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应该改善参与劳动者的生产环境,一方面,这些工厂主确实也没有必要改善劳动环境。
这个时期的工厂犹如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死亡流水线,劳动者和他们所加工的原材料一样,仅仅是作为“工具”存在,一个一个,或者一堆一堆的劳动者就像用掉的一次性纸巾般,被工厂主“用完即抛”。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几乎没有任何保障,纸巾就像不要钱一样,一张一张被从底层抽出,又一坨一坨的被扔回去!
这种惨绝人寰的破坏式开发,一直持续了几百年。
第三个不同也就通过上面的表述体现的淋漓尽致——工厂视人为工具,而工场未必。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要用这种句子来互相攻击了吧?
这里是Rich睿,关注我,带您走进历史和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