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瓜视频、BBC Studios、《科幻世界》杂志联合主办的纪录片《宇宙》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西瓜视频运营负责人姚帅,科幻作家、第74届雨果奖得主郝景芳,科幻作家、银河奖得主江波,《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学者王小鲁,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者孙红云,知名纪录片导演王久良等在内的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共同分享对纪录片《宇宙》的镜头美学及内容表达。
活动现场嘉宾
研讨会现场,业内记者和纪录片专家一同观看了《宇宙》第四集《黑洞家族》精彩片段。本集以“黑洞尽头会是什么”为主题,结合先进科技对黑洞的观察及天文学家的阐释,将恒星诞生、外星世界、浩渺银河、黑洞力量、星系碰撞等宇宙奇观一一展现,让在场嘉宾瞬间置身于宇宙这个浩瀚神秘天体中。该集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高能物理学教授布莱恩·考克斯主持。他还曾是英国流行乐队D:Ream的键盘手。纪录片画面中,他身处地球上的几个自然环境中,有高山也有急流。片中他用现实中的河流比喻宇宙中的一些现象,让在场嘉宾都颇有启发。
科幻作家、第74届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在观看完片段后深受触动,作为一名曾经的天体物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她感叹这部作品“把我们论文拍成3D的了”,她特别佩服做这部纪录片的人,“他们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将图纸、公式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更加具有普适性。”
郝景芳发言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学者王小鲁从电影创作者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表示自己这些年对自然科学天体物理的认识其实主要通过电影,“因为好多电影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有软科幻、有硬科幻,这个纪录片恰恰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出现了。它拍的是宇宙、黑洞等,但用的图像(很多)是大自然的、地球上的,可能有隐喻在里面,我觉得这个修辞很新鲜。”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者孙红云也分享了对自己的几个启示:“一个是人类探讨宇宙的时间点。我们今天在这里做的一切关于人类、宇宙的结论,只是此时此刻或这个宇宙当下我们的一个判断。”在纪录片制作方面,他分享道:“以前纪录片一定要有拍摄,有素材,或者有照片,现在的技术让我们延伸到十几亿、几百亿年前的宇宙,甚至还到了未来,最后宇宙会变成一个黑洞。这部纪录片将宇宙的神秘具象化,给人充分的视觉冲击和科普意义。”
剧照
知名纪录片导演王久良表示,《宇宙》刷新了自己的某种认知,“宇宙这样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形态,能够以这种极具观赏性的形态呈现出来,我挺吃惊的。而且整个视听感受都堪称电影级别。更让我震惊的是,它能把一个非常抽象的理论,相对很形象地呈现出来。”
剧照
谈及《宇宙》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意义,科幻作家、银河奖得主江波表示,它用一种非常具体、非常规律的视觉影像来传达宇宙的奥秘,对于青少年或者普通观众来说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宇宙从古至今都是神秘且宏大的。当你通过这部纪录片明白地球从何而来、人类如何诞生、宇宙终归何处时,你才能体会到自身的渺小,以及更深刻地思考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布莱恩·考克斯用地球上的河流比喻宇宙现象。
在西瓜视频运营负责人姚帅看来,《宇宙》在镜头语言上的表达别具一格。纪录片从“人类”和“宇宙本身”两个视角出发,与观众一同揭开宇宙这一神秘天体的重重奥秘。“影片用凝视视角去除了观众对宇宙探索的未知和恐惧,但同时它又带领观众身处宇宙视角,对宇宙本身进行观察,让人心生敬畏。”
《宇宙》海报
近年来,西瓜视频先后上线了《灵长王国》《你好,儿科医生》《骑行中国》等纪录片,以多元化、强价值、高质量的内容生态在丰富平台作品的同时,还找到了纪录片IP与中视频的结合方式。在姚帅看来,BBC的纪录片在风格上有种很强的审美克制,同时可以更专业、更垂直地帮助用户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但也是因为这样的专业性,使得一部纪录片的摄制需要更长期的积累和多方的合作,“类似《宇宙》这样极具教育意义的作品我们今年其实也推出了一些,明年我们还会继续再做。”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