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三胎政策开放,职场妈妈如何保持自我成长?
来世界走一遭,除了成为别人的妻子和妈妈,女性也希望有那么一个角落,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学会平衡”是不是作为母亲的你经常听见的话?而今天,一诺告诉你,要“舍弃”,景芳告诉你,要“聚焦”。她们说的都是,育儿和工作,很难平衡,那就不要平衡
——今天的对谈,希望告诉你,不要放弃筑梦,我们不完美,但这也很好,不要让自己焦虑。
李一诺,加州大学生物学博士,前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前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一土学校联合创始人,三个孩子的母亲。
郝景芳,清华大学博士,童行书院创始人,致力于打造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两个孩子的母亲。
她们跨界多行业又兼顾家庭,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的对话,两位妈妈将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如何融合女性多重身份及女性自我成长的心理力量。
周四 | 视野
全文共4789字,阅读时间12分钟
对话1
妈妈的“平行宇宙”
一诺:我觉得为人父母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为有了孩子,我们突然进入了一个以前不知道的“平行宇宙”,这个宇宙有自己的体系、知识和方法,所以我觉得生养孩子的过程是一个让人谦卑的过程,在过程中你会发现以前对教育的很多理解是比较空洞或者高大上的。
当有了孩子,才让我们真正思考:我看到的问题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自己内心评判带来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是通过育儿,开始反观自己。
教育里真正的障碍并不来自于我们认为的障碍,而是因为我们把很多障碍内化了。我们去认同某些外在的限制,一方面认为它不好,一方面又跟随,所以造成了困境。
我们应该反思:通过教育看到成人自身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自身内在的很多假设、评判和限制。当我们去面对自己内心诸多限制时,我们可能对教育的认知和对孩子的认知才会到一个新的阶段。
景芳:这几年带孩子,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难的甚至有点崩溃的时候?
一诺:肯定有的,一个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比如养成好的习惯或者是哪方面觉得他发展得不好等等;当你有了两个或者三个孩子的时候,孩子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其实这都是正常的,但是初为父母,面对这些问题会觉得无法应对。
还有自己的情绪问题,我在书里面写了一段,我也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但是经常会对孩子发火。我家老三六岁时跟我讲:妈妈,我最喜欢你发火的时候,有人给你打电话,你马上就不发火了;还有我们打闹的时候,你本来很生气,但是看到我们某一个受伤了,你马上就不发火了来照顾我们。我当时就觉得孩子的描述特别精准,六岁的孩子心里看得非常清楚。
景芳:你儿子的话变相反映出,即使你发火生气,还是有能力让自己停下来。有的时候我们在情绪里面,自己劝自己就会觉得劝不住。但是这时候来了一个电话,你还是能够在语气上心平气和的,所以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假装有人进来,说不准那个自己也真得能好起来。
一诺:是的,还有带娃与职业的冲突也无处不在,我们在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对我们的要求在本质上是非常不一样的。哪怕我自己已经坚持在职场,也将不同角色进行融合,但在我的意识里对它们的预期还是不同的。这种现象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是对女性认知上的偏差和误区。
景芳: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前段时间我女儿有一个很重要的比赛,但是比赛结果不那么好,我们全家都陷入沮丧。我很内疚,心想如果我不那么忙,多陪着她练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后来我跟女儿说,你现在可能有点沮丧,其实妈妈也是,但是没关系,咱们再来一次,给你也给妈妈一个机会。
其实这种冲突所有女性都会有,特别是职场妈妈,我们特别容易归因给自己,容易陷入内疚、自责。但是可以回过头想一想,任何时候遇到了任何事情,都可以对自己说没关系,就会发现我们是有机会继续去调和和更改的,这样想的时候,会获得重新去做的力量。
对话2
打破职场女性刻板印象
景芳:职场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实际上跟成长环境有关,你觉得女性或者母亲在职场里可以有另外的职场风格吗?
一诺:我觉得不仅有可能,它还应该是个大方向。
第一,女性实际上很多的特质是领导需要的特质,领导力与养孩子、母亲、女性的角色是共通的。真正好的领导是管理好关系,就好比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最重要的是对关系的构建。我们处理对外关系,其实是我们内心一种自我关系的投射,对于他人的评判源自内在的自我不接纳。在很多教育社区,可以看到报课的女性居多,也就是说女性更愿意去自我成长,也更愿意反省和思考,这是成为好领导的核心特质。如果一个人他不反省,其实是自动驾驶的状态,早晚会出事情。
其次,女性更能够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协调大家解决冲突。抛开工作中的表面形式,家庭中的问题和工作中的问题底层都是一样的,就是你真正深入理解对方的需求,说出来对方心里的诉求。
景芳:这点深有感触,最近我看过一篇关于微软的文章,新上任的来自印度的CEO把微软从濒临倒下的大象又重新带回了世界之巅。
刚到微软时,CEO发现原有的各部门都有一个很strong的高管,大家都排斥新成立的云计算部门。这位CEO第一没有做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二没有把反对他的人都搞掉;第三没有另起炉灶。他所做的是和原来每一个部门领导去深聊,挖掘底层诉求,然后按照各部门领导的诉求把云计算部门拆分到各部门,把新任务拆分到各部门,相当于以前的高管的底层诉求都满足了,各部门都有了新的业务发展指标、新的成长,结果原本反对他的高管一下子都团结起来支持他。
这位CEO的智慧其实是关系的智慧、糅合的智慧,捋顺了大家的关系,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女性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相同。我们不用总拿原来传统的男性标准去自我菲薄、打压自己,女性可以非常敏锐地察觉人背后的想法,真正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女性的敏锐特质是未来领导力的优点,其实女性可以更自信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好女性原有特质,足以成为职场上有力量的角色。
对话3
女性自我成长的力量
景芳:你的书《力量从哪里来》会写到哪些自我成长的源泉?
一诺:写的是我从学生到职场再到妈妈的成长经历,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一个一个问题,比如想当领导又不敢,30岁了不敢生小孩,不懂职场中的各种商业文化,包括做一土,一开始也是有很多的自我怀疑。
面对每一次不敢,回顾每一次转折,其实真正影响我的都是人生的低谷。让我有不同的思考,最终的不敢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不管是职场女性还是妈妈,大家会有一种完美主义情节,但实际上一旦把完美作为条件,你会发现你永远不够好,你会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所以最终需要做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和接纳,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景芳:这些跟我自己之前的一些感受是一致的,在很焦虑的时候告诉自己:没关系,反而会觉得力量满满。不管是职场还是妈妈的角色,当我去接受真实的自己,感受自己内核的力量,反而会感受到前行的力量。摆脱外在的标签,问问内心是不是真的想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真实的目的是什么?更能让我感受到前行的力量。
一诺:就像你的书《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我们总会觉得所谓的光是从外面照亮自身,但实际上光都是内生的,内生的过程是自我接纳,最终殊途同归。
遇到问题与自我对话是很好的剖析路径,我会问自己五个为什么。
比如我儿子八九岁的时候,游泳拿了最后一名,我问他感受如何?他说,挺好的,我游完了。但我觉得沮丧,我问自己为什么心里不舒服?这说明他的身体不好。这是真正的原因吗?不是,我最在意的是他是最后一名。为什么这么在意?觉得他不好不优秀。那最后一名他就不好不优秀吗?也不是。那是什么?比较丢人吧。为什么觉得最后一名就丢人呢?我认为成功的人不该只有最后一名。
最后我发现是内在很多很深的自我评判,我要面对的是我内心的一种标准。当你能够去面对问题的时候,才真得有内生的力量,所以光是从内到外的一种自洽。
景芳:是的。你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才有可能去踏出对外的那一步。比如从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你得相信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把剩下的人生过好。是先有自己的内在力量,然后再过好外在的人生。
对话4
对女性的支持系统
景芳:你觉得对于职场女性来说怎样的外在环境能支持到女性去做母亲呢?
一诺:我们的政策特别的粗线条,特别的目的导向。如果只有一个目的,没有脚手架,最后会起相反的作用。需求是社会的或者目标是社会的,代价却是个人的、企业的,这是最核心的不匹配。
我们需要相关的政策保障或者通过保险的形式让企业得到一定的补偿,使得企业觉得雇佣一个男性和一个要生孩子的女性成本是差不多的。只有具体政策落地才能把脚手架搭起来。
景芳:一诺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公共性。
优化人口结构是一个公共问题,优化完,全社会都会得到福利,但是一旦把它拆解到个体会发现,每一个个体考虑的是自己的个体性,而不是追求公共性,这种公共性的追求只能靠政府政策部门。如果国家想优化人口结构,国家可以出面来建一些公共的支持系统,支持女性生育。
我们公司有一个新妈妈,需要新妈妈参会的时候,会议会安排在新妈妈哄睡孩子后。因为我自己做过妈妈,知道背奶生活是很痛苦很艰难的,现在回想一下这些亲身经历,真的是很难很难的。
所以希望社会上,女性能够多支持帮助女性,尤其是女性企业家能够在这点上支持自己的女性员工,希望更多的用人单位能够多照顾新妈妈。
一诺:抱抱你。我的孩子也都母乳喂养,我基本上四个月回去工作,背奶期间什么样的工作和环境都干过待过,只有自己做过妈妈才能体会。
说到养育其实是一个社区性的事情,我们成长的环境,大家一个村彼此信任。现在中国大城市社区属性在逐渐降低,大家都是买房而聚彼此不熟,少有人是可以相对支持的。
在中国开办托育机构要求非常非常高的,我觉得底层原因是不信任,似乎很严苛的法律,能代替信任。但从社会发现角度来讲,其实是花了大量的成本做无用功。政策回到对象层面会更友好,比如生育政策从对妈妈提供帮助的角度出发。
景芳:是的,不信任最后肯定是变成困境和博弈,相互信任则会追求双赢,也会降低怀疑导致的成本增加。把支持女性个人发展作为整个人口政策的一个枢纽,从经济上、法律保障上、社会支持系统上真正支持到女性,才能鼓励到女性生育。
对话5
生活需要取舍和切换
一诺:我觉得生活不是关于平衡的,是关于取舍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丰富的人生和梦想。
作为一个妈妈,我最终要达到的就是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他很多事情愿意跟我讲。为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周末我都会花时间和孩子玩耍,哪怕只是一起过家家,我觉得这是更好的投入。
事业方面,当你想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那些无用功比如应酬之类的,你不去做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也有很多人问我这些问题,工作上怎么选择,怎么取舍,怎么管理实践?其实到最后是接近真相,我工作里真实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会有一些原则指导自己取舍。
还要有随时都能重新开始的勇气,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最终的生活是一个主观的旅程,生活过的怎么样,你自己最有发言权。
景芳:我完全同意最终你的一生是主观的一生,最终能够衡量生活过得好不好的是自己内在舒服的一个生活状态。
我自己的小经验,聚焦这个时间段该做的事儿,其它的先放一边,以此来保证我能在很多的事情里面去切换。其实根本没有平衡,这不可能,只能说争取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做到极度专注,就是大家所说的心流。
一诺:对,景芳是蛮高产的,新的科幻15个月就出来了。彼得圣吉有一本书叫做《三重专注力》,讲教育跟育儿是共通的,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专注力,孩子有专注力,剩下的学习力等等都没有问题的。那专注力来自于什么?其实是来自于一种高信任的、高接纳的环境。
我觉得其实真正所谓有成就的人都是能够专注的做事情,能够自然过滤掉脑袋里的噪音,专注于当下,哪怕刷马桶也能感受到你说的心流。
景芳:是的,特别同意,这个跟所谓的禅修、冥想差不多,安安静静地感受自己当下的思想和意识。让我们无论何时不管什么身份都能勇敢活出自我。最后,祝愿大家一生勇敢心中有光。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欢迎加入我们~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
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讨论一个话题。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原文精选阅读、讨论总结、思考作业,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
互动话题
你是如何取舍和计较事业和家庭之前的关系的呢?你又有哪些故事想告诉我们?欢迎留言分享!
拓展阅读
当孩子问千奇百怪的问题时,如何回答才对孩子有启发?
郝景芳:我的力量,不是因为反对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