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刘德华和奥迪合作广告被质疑抄袭之后,宝马、东风本田等汽车品牌广告也陆续被爆出“像素级复制”“盗用他人人生”。部分广告还深陷物化女性、打擦边球等软色情争议。
两天轰轰烈烈的刷屏,让人感到天王人气不减之外,也在唏嘘广告行业的衰落。
为何车企之后还是车企?究竟哪些流程出了差错?有广告从业人员就此事件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层层审核下这样完整的抄袭能够出品,肯定是审核的各个环节,包括甲方和乙方,都出现了大小不同的问题。”
对于抄袭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受访者认为业内都不愿意接受抄袭,知名广告代理商也不应该存在侥幸心态。在行业环境已经在走下坡路的背景下,这样的抄袭对整个行业士气的打击都很大。
1
奥迪之后,是东风本田、宝马?
风波的源头是一名抖音300万粉丝的视频博主。5月22日,北大满哥更新一支声诉奥迪与刘德华合作广告抄袭自己文案的视频。视频一经发出,就引爆了热搜。
几乎照搬全文的“粗劣”抄袭和奥迪、刘德华等响当当的“名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在惊异涉嫌抄袭者明目张胆的同时,不禁怀疑现在广告行业是否已不复当年盛况。
多个相关热搜在微博挂了一天,北大满哥显然也没有预料到事态的发展。他在回应闻讯而来的记者时表示,事发突然,感到很困扰,目前思绪较乱。
5月23日,南都记者发现北大满哥在抖音上再次更新视频,阐述因为此事他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打乱,但并未表示是否将继续维权。截至5月24日,他的第一条视频已有近60万点赞,后续视频也有逾15万赞,一天内涨了近100万粉。
但事情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奥迪事件发酵的当日下午,一家服装品牌创始人也发微博称,东风本田的一支广告“偷走了我的人生”,将自己的创业、生活故事与汽车品牌嫁接,未经许可在其创办的品牌线下空间拍摄商业广告,广告文案也引用了创始人的个人书籍及社交平台内容。
随后,广告制作方成都汽湃智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表示就拍摄内容向当事人郑重道歉,目前已下架视频和图文推送,保证以后会严格遵守流程,更认真仔细地进行内容审核。截至发稿前,东风本田仍未就此事公开回应。
截图来自该品牌创始人微博
同日傍晚,网友再挖出宝马广告也涉嫌抄袭。这次陷入争议的是良仓文化与宝马合作发布于2021年8月的视频。网友截图显示,视频在构图、节奏、色彩等方面与英国歌手SOHN于2017年发布的一支名为“Hard Liquor”有多处相似。后者发布于2017年,已在海外视频平台上累积了过百万播放量,视频导演显示为Jovan Todorovic。
截至发稿前,宝马工作人员回复南都记者称,正在就此事进行内部沟通。
巧合的是,上述广告视频的导演,与奥迪小满短片的导演为同一人。广告被下架前,该广告导演彭杨军曾转发奥迪官方微博并配文称,“这是我导演过的片子里最轻松愉快的一次,华哥一如既往的平和,专业,谢谢所有的小伙伴们,谢谢客户一稿过。”5月23日,彭杨军将所有微博一并删除。在“新片场”个人主页上,其作品集也被清空。
余下的微博认证显示,彭杨军是摄影师、导演、良仓创始人。曾任意大利《COLORS》杂志创意总监、《新视线》杂志创意总监、《VISION青年视觉》杂志首席摄影师。
截图来自争议视频
多重风波之外,中国广告协会于5月22日发文称,对这种不尊重创意,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行为表示谴责和反对。广告行业作为运用创意最多的行业之一,应当遵守从业道德的底线。 现在市场对创意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市场的价值也不是完全按照创意来体现,导致可能行业有一些人对创意并不是那么用心地挖掘。这一方面需要广告公司坚守创意的灵魂,静下心来做好创意;另一方面需要广告主对好的创意给到应有价值的肯定,鼓励支持创意人多创作出好的创意。广告不能图省事,拿来主义,一抄了之。
为什么总是车企?有广告从业者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车企算不上广告投入最多的,美妆、乳业、食品的营销投入能够达到更高。但这部分产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更多,也被“盯”得更紧,抄袭的概率不大。这次的连环曝光,她认为主要归功于网友的考古能力:“墙倒众人推吧,不排除其他行业也有抄袭的现象,只是没有被看到。”
2
“每个环节都多多少少出了问题”
这次事件是否揭示了广告行业更深的问题,是许多看客的真正好奇之处。
据北京某4A广告公司总监张宇(化名)的观察,广告行业跟其他的内容创作行业相比,没有存在更多抄袭或更少抄袭。“我觉得差不多,只不过广告公司的抄袭一旦出街了,它的影响范围会更广,受讨论的可能性会更大。”
对于抄袭,他认为业内抵制的声音还是很一致的,所有负责任的广告人都不愿意接受抄袭。事发后,他的朋友圈中许多资深广告人都认为“不应该”。
“抄袭对广告行业的打击真的很大。很多业内资深人士也在讨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其实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再出现这种情况,对士气的打击很严重。”
另一名来自上海某4A广告公司的被访者也赞同,对于知名广告代理商而言,不会有侥幸心态,大家还是会避免抄袭出现。
李菲(化名)表示,广告公司是一定会有审核团队的,甚至会为不同产品线专设不同的审核团队。每个公司的审核方法不太一样,但基本上肯定会涉及线上线下的信息搜集对比。“在我们公司层层审核是必须的,我相信大多数广告公司也是这样。这次连所谓最简单的文字抄袭都没有审出来的话,我倾向于认为每个环节都多多少少出现了问题。”
张宇介绍称,广告的最终出品,通常需要广告创意组的创意总监、广告公司内部项目负责人、客户各个层级的决策人一致同意。这些决策人之外,广告在投放前还要经过法务部门的审核,投放后也要接受媒介平台的审核。“其实审核环节不少,按理说很少会出现这么夸张的抄袭情况。”
夸张、离谱,是受访者对奥迪事件的一致评价。张宇直言,个人从业以来几乎没遇到过这样的抄袭情况,没有先例可作为参考,确实不知道会如何追责。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存在主观抄袭的直接责任人,这个人基本会被行业封杀。
李菲则补充称,除了追究作为乙方的广告公司责任之外,作为甲方的奥迪内部也会做责任的判定。因为这支广告也是他们内部层层拍板决定的,这些决策人将承担一定责任。
至于事件衍生的“外包论”,李菲认为从自己的从业经验来看,不排除广告公司因为预算或时间找了便宜的外包,但对于奥迪这个级别的客户,概率只能说“非常非常小”。
这与张宇的说法是相吻合的。张宇表示广告公司将部分工作外包出去的时候,还是会筛选有一定声望背景的兼职,毕竟“圈子也没那么大,大家也都互相了解”。
广告公司愿意找外包,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业模式导致的。谈及外包模式在广告业中的普遍性时,张宇聊到,如果有客户定期给月费,那么广告公司可以专门养一个团队为这个公司服务。但很多项目如拍摄广告短片,时长只有一到三个月,广告公司不太愿意花钱养一个固定团队,更倾向于在有需求时到市场上找兼职。
采访的末尾,两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对行业未来感到一丝焦虑。张宇恐惧传统广告在逐渐落后于自媒体或互联网媒体的当下,因为抄袭事件而元气大损。“以前可能几百万接一个活,现在几十万都接,广告公司为了压缩成本,一个人用在两三个项目上,就没那么多精力去内容把关。”
李菲则在期待,未来可能会对这种审核机制有一些更细节化的革新,但具体怎么样,还是要等出了相关的政策才会知道。
采写:南都记者黄慧诗 黄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