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帖,顾名思义,乃是邀请别人来家作客(或喝酒、或赏花、或议事)所用的帖子。
明代前期,请客尚未用帖。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南都旧日宴集》载:“外舅少冶公尝言:南都正统中延客,止当日早,令一童子至各家邀云:‘请吃饭’,至巳时,则客已毕集矣”,“其后十余年,乃先日邀知,次早再速”①。
后来,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日趋繁华,请帖便应运而生。至明末,请帖制度已相当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为纸醉金迷、觥筹交错的市俗生活增添了几许雅趣。
署名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一部反映明末社会风情的百科全书,勿庸赘言,请帖制度也在其中得到了真实的定格。根据笔者的统计,全书涉及请帖的文字约有27处之多。
本文即基于上述记载,钩稽有关史料,分名称、形制、用料、格式四个方面略作考述。
一、名称
请帖一名多见于明清小说笔记中: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四:“侍御问曰:‘明日对山设客,有汝否?’吾曰:‘昨送至一请帖。’”②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一面下了请帖,摆了齐整酒席请那两个差人吃酒,每人送了四十两银子。”③
《飞花咏》第十一回:“常勇过了几日,因写了两个请帖,差人去请周总兵、昌参军两人来赴席。”④
《林兰香》第十七回:“饭毕,丫环传进两个请帖,一个是张大张、王尊王,一个是公明达、季狸,都是十四日会酒。”⑤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当下秦中书回家,写了五副请帖,差长班送了去请方老爷、施老爷、迟相公、武相公、高老爷。”⑥
《金瓶梅》中“请帖”一名凡七见,除此之外,尚有两个别称:
1、请柬。
第六十一回:“到次日,这韩道国走到铺子里,央及温秀才写了个请柬儿,走到对门宅内,亲见西门庆,声喏毕,说道:‘老爹明日没事,小人家里治了一杯水酒,无事请老爹贵步下临,散闷坐一日。’因把请柬递上去。”⑦
2、请书、请书儿。
第七十二回:“却说应伯爵在家拿了五个笺帖,教应宝掇着盒儿,往西门庆对过房子内,央温秀才写请书,要请西门庆五位夫人,二十八日家中做满月。”第七十八回:“西门庆使玳安儿送了两个请书儿往招宣府,一个请林太太,一个请王三官儿娘子黄氏。”
至清代,请帖又有称请启者。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单讲河南抚台,因钦差学院岁科已完,只有注生监册送乡试一事,衙内闲住,遂知会二司两道,公同备酌奉邀。先期遣了差官,投了四六请启,订了十一日洁樽恪候。”⑧
《客座赘言》
二、形制
从资料来看,《金瓶梅》中的请帖多是单贴,即取一张纸片,不加折叠,直接书写。其具体的尺寸,书中无载。但庆幸的是,顾起元又为我们保存了这方面的详尽描述:
《客座赘语·南都旧日宴集》“再后十余年,始先日用一帖,帖阔一寸三四分,长可五寸”,“再后十余年始用双帖,亦不过三摺,长五六寸、阔二寸。”⑨
请帖一般多装于红色的封套内。《金瓶梅》第三十一回:“少顷,西门庆出来,就叫书童分付:‘在家,别往那儿去了,先写十二个请帖儿,都用大红纸封套,二十八日请官客吃庆官哥儿酒……’。
”红封套是明代十分盛行的吉祥喜庆用物,可以用来封请帖、礼帖、信柬等。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下·乡试》:“半红帖一百七个,红封套一百七个,毛边帖四百六十九个。” ⑩可见当时的用量是相当大的。
封套上一般还要帖上红签条,用于书写所请客人的姓名、地址,以便差人投送。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八回:“卞滨点点头,即到外边分付家人卞彪预略请帖。
卞彪道:‘这个帖儿从没备过,请示怎样写法?’
卞滨笑道:‘正是,我倒忘了,还没告诉你。这个帖儿,只消一个封套,一个红签,一个单帖。’”11
《金瓶梅》第七十八回:“正说着,只见玳安拿进盒儿来,说道:‘何老爹差人送请贴儿来,初九日请吃节酒。’西门庆道:‘早是你看着,人家来请,你不去?’于是看盒儿内放着三个请书儿:一个宛红佥儿写着‘大寅丈四泉翁先生大人’,一个写‘大都阃吴老先生大人’,一个写着‘大乡望应老先生大人’,俱是‘侍教生何永寿顿首拜’。”此处,“佥”即“签”的异体字。
请帖以红纸封套后,一般还要盛于盒内,以示主人的诚意和对客人的尊重。这种小盒被称为“请书盒儿”或“请帖盒儿”。
《金瓶梅》第十五回:“李瓶儿这里,随即使老冯儿用请书盒儿,拿着五个柬帖儿,十五日请月娘与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孙雪娥。又捎了一个帖,暗暗请西门庆那日晚夕赴席。”
第四十二回:“(西门庆)连忙写了请帖八个,就叫了老冯来,教他同玳安拿请帖盒儿,十五日请乔老亲家母、乔五太太,并尚举人娘子、朱序班娘子、崔亲家母、段大姐、郑三姐来赴席,与李瓶儿做生日,并吃看灯酒。”
《金瓶梅词话》
三、用料
请帖一般多用红纸(丧礼除外),表示吉利好运。若邀请普通的客人,随便选一张红纸即可;若延请贵宾,则用纸十分讲究。
明代用得较多的是一种名为“官柬”或“官纸”的精致红纸,它不仅用作请帖,也可用名帖和礼帖。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竹纸》:“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12
另外,也有以年贵的笺纸作请帖者,《金瓶梅》第七十二回“却说应伯爵在家拿了五个笺帖,教应宝掇着盒儿,往西门庆对过房子内,央温秀才写请书,要请西门庆五位夫人,二十八日家中做满月。”
若是因为丧事而邀请别人,则请帖改用白纸。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二回:“次日,谭绍闻又写了帖柬,另着双庆送去,请的是盛希侨、夏逢若、王隆吉三位盟友。盛希侨见了请帖,即刻骑马而至。进了碧草轩,见了谭绍闻道:‘我见你下的全幅素帖,想是要葬老伯么?’”13
签的用纸大抵与帖的用纸相对应。延请贵客的请帖,其签也多用较为精美的红纸条,如宛红纸(例证见本文第二部分“形制”所引《金瓶梅》第七十八回)。
宛红纸在明代的身价很高,曾被官员用作拜见权倾一时的宦官刘瑾的名帖,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卷一载:“公差出外及回京者,朝见毕皆赴瑾宅见辞,用宛红笺纸写官衔,称‘顶上’字样以为常。”14
又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上·宗庙》:“碗红纸四张半,价一钱三分五厘”,“碗红纸六张,价一钱八分”。
《宛署杂记·经费下·乡试》载:“上宛红纸九十张半,毛边纸二百九十二张,中宛红纸五十二张。”15
那么宛红纸到底是怎样一种纸?其制法如何?“碗红纸”与“宛红纸”又是什么关系?由于缺乏可靠的资料,笔者不敢妄言,姑且存疑。
《宛署杂记》
四、格式
请贴的书写经过了一个由简入繁、再由繁变简的过程。
据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南都旧日宴集》所载,开始时“不书某生,但具姓名拜耳,上书‘某日午刻一饭’。”十余年之后“方书眷生或侍生某拜”16。
后渐趋程式化。《金瓶梅》反映的是处于成熟时期的请贴制度,全书中涉及请贴具体格式的共有五处:
1、第十三回:
“月娘告说:‘今日你不在家,花家使小厮拿贴子来,请你吃酒。’西门庆观看原贴子,写着:‘即午院中吴银家叙,希过我往,万万!’”
2、第四十回:
“月娘告诉西门庆说:‘今日乔亲家那里,使乔通送了六个贴儿来,请俺每吃看灯酒,咱到明日,不先送些礼去?’教玉箫拿贴儿与西门庆瞧,见上面写着:‘十二日寒舍薄具菲酌,奉屈鱼轩。仰冀贲临,不胜荣幸。右启:大德望西门大亲家老夫人妆次。’下书:‘眷末乔门郑氏敛衽拜’。”
3、第七十二回:
“伯爵方才令应宝取出五个请帖儿来,递与西门庆,说道:‘二十八日小儿弥月,请列位嫂子过舍,光降光降。’西门庆展开观看,上面写着:‘二十八日小儿弥月之辰,寒舍薄具豆觞,奉酬厚腆。千希鱼轩贲临,不胜幸荷。’下书‘应门杜氏敛衽拜’。”
4、第七十八回:
“这西门庆看了薛内相家贴儿,又看云离守家贴儿,下书他娘子儿‘云门苏氏敛衽拜请’。”
5、第九十六回:
“(月娘)这边连忙就使玳安儿穿青衣,具请书儿请去。上写着:‘重承厚礼,感感。即刻舍具菲酌,奉酬腆仪。仰希高轩俯临,不外。幸甚。’下书:‘西门吴氏端肃拜请大德周老夫人妆次。’”
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明代请贴的内容一般包括五大部分:
(1)、请客时间、地点。
(2)、请客事因。
如:小儿满月、受礼答谢、有事相叙、吃看灯酒,等等。
(3)、客套用语。
包括主人的谦词和对客人的赞词二部分。如称自己的居处为“寒舍”;称所办的酒筵为“薄具菲酌”、“薄具豆觞”;称客人所乘的车子为“鱼轩”、“高轩”;
称客人的到来为“贲临”、“俯临”(贲临、即为“莅临”),另有“不胜幸荷”、“不胜荣幸”、“千希”、“仰希”、“仰冀”等一系列客套词,皆欲充分表达出主人对客人赴席所持的热情、真诚以及快乐。
(4)、拜名。
《金瓶梅》记载的都是女眷邀请女眷的贴子。
事实上就笔者所见的资料来看,发贴人与收贴人一般都是同性的,虽然明代是我国古代最开放、最浪漫的时期,但男女之防依然存在,正正规规发请贴邀请一个异性来家作客,终究有“瓜田李下”之嫌。
女性拜名的书写格式比较单一,多为“某氏敛衽拜”或“某门某氏敛衽拜请”。
敛,收也;衽,衣襟。敛衽原指古代一种整衣肃容而拜的礼节,元代以后专指女性的礼拜。
男性相邀的请贴,虽然《金瓶梅》无载,但我们从其它史料中搜检到了数例: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顷刻,胡家管家来下请贴两副:一副写洪太爷,一 副写马老爷。贴子上是:‘明日湖亭一卮小集,候教,胡缜拜订。’”
第四十七回:“(虞华轩)叫小厮悄悄在香蜡店托小官写了一个红单贴,上写着:‘十八日午间小饭候光’,下写:‘方杓顿首’。拿封袋装起来,贴了签,叫人送在成老爹睡觉的房里书案上。”17
朱国桢《涌幢小品·名贴》,“次年,借书于里中董遐周,一旧帙中,有‘阮函峰’名单贴,字亦如之,而画较细。阮是时不知何官,称曰年侍生,名下有一‘等’字,上写‘早临’二字,居中。‘速’字在右。想同门之邀贴也。”18
由此可见,男性请贴的书写格式基本上与女性相同,其区别主要在于拜名。
男性一般要在姓名之前加上谦称,如“年侍生”、“晚生”、“眷晚生”、“年家晚生”、“侍教生”等,姓名之后则书“顿首拜”、“顿首”或“拜订”。
(5)、客人姓氏尊称。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其一,若用封套,贴签条,则客人姓氏、地址书于签条之上;
其二,若不用封套,则客人姓氏、尊称书于拜名之后。女性客人的尊称多用“妆次”,“大德”,男性客人则有“大乡望”、“大都阃”、“大寅丈”,等等。
至清代,请贴的书写格式开始简化,特别是客套用语多略而不书,请贴的形制进一步完善,对此,笔者拟另撰文考述,兹不赘言。
《物质技术视域中的文学景观》 潘建国 著
【注释】
①⑨16明顾起元《客座赘语》P225,中华书局。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四,丛书集成本第2808册。
③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上册P121,齐鲁书社。
④《飞花咏》P85,春风文艺出版社。
⑤《林兰香》P131,春风文艺出版社。
⑥吴敬梓《儒林外史》P565,人民文学出版社。
⑦本文中所引《金瓶梅》资料均见:人民文学出版社《金瓶梅词话》。
⑧清李绿园《歧路灯》下册,P885,中州书画。
⑩15明沈榜《宛署杂记》P158~P162。
11清李汝珍《镜花缘》P507,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6册P70,华通书局本。
13同⑧P584。
14明陈洪谟《继世纪闻》P17,丛书集成2823册。
17同⑥P188~ P541。
18明朱国桢《涌幢小品》上册,P213,中华书局。
文章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本文获授权发表,原文刊于《金瓶梅研究》,第五辑,1994,辽沈书社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