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去哈尔滨这座被打满tag的城市,此前的哈尔滨,在我心中高度朦胧而又被脸谱化。这里是上京、会宁府、阿勒锦、冰城夏都、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东亚文化之都、世界音乐之都...而每座城市永远是亲自抵达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立体鲜活。对于眼前这座城市的印象,也会从朦胧到具象。
和几十年前的辉煌相比,哈尔滨的现状多少有些落寞。与当地人聊天,有为自己家乡骄傲的,也有表示不认可的。哈尔滨也和许多国内主流城市一样,在发展进程中充满了矛盾碰撞,暗流涌动;因此也是一座复杂深厚、难以一言蔽之的城市。不过,哪座历经时代变迁的城市不是这样呢?
在哈尔滨待了6天,都在市区;分享一下站在游客角度,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
不怎么东北的东北城市
比起传统印象中粗旷豪放的东北城市,哈尔滨无疑自有一份精致与优雅。城市文化多元并举,欧亚文化和东北习俗也在这里竞相发展。大街上各种风格流派的欧式建筑,尽显异域风情。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洋气的中央大街;街道两侧的建筑涵盖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等多种风格。他们大多建成于上世纪10、20年代,行走在中央大街,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建筑博览会”。
如果离开游客聚集的中央大街,南岗的红军街、颐园街、阿什河街一带遍布着过去的领馆旧址;联发街海城街一带的“黄房子”街区,则是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区。以红博广场为中心,无疑是个宝藏地区,辐射出去的大街小巷里,保留着许多寂寂无名但写满故事的老建筑。它们洋气摩登,配色活泼明艳,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是哈尔滨带给人文旅行爱好者的视觉盛宴。
城市发展的阵痛,随处可见
哈尔滨的洋气,是略带落寞的洋气。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式微,让许多东北城市的发展脚步放缓。因此,单论哈尔滨最繁华的市中心地带,当年先进的规划格局仍在,但是市容市貌已经显得有些陈旧。就连城市地标中央大街,都能看到这样的老建筑↓
而在距离中央大街不过50米左右的地方,有百年历史的俄罗斯侨民住宅,未来的命运也让人捏一把汗。
更别说“看一眼少一眼”的老道外,仿佛是东方小巴黎的另一面,如英雄垂暮,日薄西山。沿街的商铺,巷子深处的居民已经纷纷搬离;随便往两侧巷子里望去,便是满目破旧不堪、墙歪屋斜,残砖碎瓦遍地的情景,让人扼腕叹息。老道外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危房”标志,偶尔路过的人也是步履匆匆。
其实,但凡有些历史底蕴的城市,都有光鲜的A面,和寻常凌乱的B面。正如上海有即将逝去、等待转型的老城厢,哈尔滨的老道外也是一样。城市发展转型的阵痛难以避免,等待复兴的路上,方法和努力缺一不可。
冰雪旅游圣地
冬天是哈尔滨的旅游旺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也吸引了许多身在南方,几乎看不到雪的游客。在北方人眼里再寻常不过的雪景,到了南方人眼里就会因为距离产生更多的美了。在《2021世界旅游城市蓝皮书》上,哈尔滨正是凭着“冰雪旅游圣地”的定位,上榜了“世界游客向往的中国城市榜TOP10”。
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伏尔加庄园以及亚布力滑雪场等知名旅游资源,都是围绕着冰雪展开的。更别说今年让哈尔滨着实在网上火了一把的18米高大雪人,更是代表着北国的特有浪漫。在雪人方面的全国之最,必须属于哈尔滨。
城市里难得的烟火气息
哈尔滨除了雪,还有许多大城市里已经非常罕见的烟火气息。周末的老道外古玩地摊,零下20度依旧熙熙攘攘,“热火朝天”。五花八门的古玩与二手商品、热情的摊主、美食摊飘出的滚滚热气、看热闹的行人一齐烘托出了这久违的人间烟火氛围。
还有隐藏在街边深巷里的各式小店们——仓买、擦鞋店、水果店、移动餐车上卖着糖葫芦、烧烤等各式小吃;有时只有一辆小型的车壳,里面坐着织补毛线的大婶,都让我们感知着这座城市的生动与有趣。
硬核的各路美食
来哈尔滨,最烦恼的不是没东西吃,而是因为菜量太多而很难点菜。有人戏言,在东北点菜的个数建议是(人数-1)。我们也曾纳闷东北餐厅里为什么不学习海底捞,来个小份、半份之类的岂不更人性化?后来发现哈尔滨餐厅的价格普遍偏低,两个人吃饭人均很难上三位数;如果再来个半份菜,店家就很难赚钱了。
除了量大、扎实的东北菜;其实在哈尔滨体验一下精致的俄式西餐、上过无数次美食纪录片的东北烧烤、别具一格的日料韩料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喜欢喝咖啡的,到了哈尔滨一定要找一家开在老建筑里的咖啡馆,这是很多城市里不能拥有的体验。
如果实在吃不惯东北口味的话,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也不乏全国一些知名连锁餐厅,味道比较普适。
景点、店铺早早关门
冬天因为纬度原因,白天游玩的时间很有限;早上9点出门,傍晚4点天就黑了。一些能入内参观的景点,一般也是4点多就关门了;尽管有时候写着16:30关门,16:00停止入场,其实工作人员16:00一到就开始赶人了,一定要提早去。
另外有一次我们看完电影出来接近晚上10点了,还没吃完饭的我们找餐厅时,发现中央大街周围的店铺几乎都关门了,就连KFC都提前关门了;最后好在还有营业到第二天到海底捞,我们才不至于没饭可吃。因此,南方游客冬季去东北,无论是白天的参观,还是三餐时间一定要合理安排,留一些余量。
▲夜晚10点的中央大街
超级严格的防疫政策
从去年开始,不间断的疫情使得哈尔滨的防疫特别严格。无论什么公共场所都需要扫健康码和行程码;像冰雪大世界、伏尔加庄园这样的景区,带星是不能进去的。进出哈尔滨,需要48小时内核酸报告也是常态了,因此到了哈尔滨就一定要先查询住处附近的核酸检测点;当地一些大医院的核酸,有时还需要提前几天预约。
▲排队做核酸的队伍
当地人和我说,疫情使得哈尔滨的旅游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今年如果不是冬奥会,冰雪大世界差点就不准备办了。因此我们在哈尔滨游玩的全程也觉得游客非常少,在冰雪大世界里不管玩什么项目都不需要排队。希望这座冰雪之城早日走出疫情的阴霾吧。
最后,说说我们在哈尔滨遇到的人
首先我要说,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哈尔滨人,都有着东北人标志性的豪爽与热情(包括很多来自哈尔滨的网友)。比如,我们入住酒店的工作人员在我们行程码带星以后赶忙帮我们报备社区,还安慰我们没事;我想在一些其他城市,直接让我们退房都是有可能的。酒店门口的大爷,每天都在提醒我们走路要小心,当心地上滑,非常和善。
大部分的出租车司机(除了机场的那些比较坑),会热情地和我们介绍这座城市里的种种,他们的生活现状,东北奇闻逸事等等,非常能侃,也有着自己的幽默。唯一印象不太好的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索菲亚教堂广场上的那些“假保安”,以真诚热情为幌子,忽悠游客去本地人根本不会去的购物点买东西,套路一个接一个。这一度让我们对上来就热情的东北人心有提防。
当然,每座城市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好有坏,不能以偏概全。出行在外,还是要有一颗平常心;提防该提防的,享受该享受的。
结语
从来不觉得哈尔滨是简单的异国平替,是不是东方小巴黎、小莫斯科其实并不重要。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这里的故事,都有着独属于冰城的味道。这座城市从来都没有围墙,因此永远开放包容,也在等待着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