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报》版面截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农历三月初三,新郑黄帝故里,一年一度的拜祖大典如约而至。
编钟奏响,清越的中原雅乐在城市上空久久回荡,全球华人“云”聚故里敬拜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古朴庄严的礼仪,将我们与祖先的血脉再次相连。
钟鼓齐鸣震百里,黄钟大吕礼天成。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祈福中华……由九项仪程组成的拜祖礼仪,简约而不失庄重。每一项仪程,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诉说着礼制文明流淌千年,早已深深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并与当下紧密相联。
中国历来被誉为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记》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仪之邦又是如何开启的?
近日,记者走进很可能是“禹都阳城”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很可能是夏启都城所在地的新密新砦遗址,试图探寻影响华夏儿女数千年的“礼乐”的最初“原点”。
大禹(资料图片)
大禹治水(资料图片)
礼乐文明发端于中原
《史记》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中国的史前文化以中原为核心,而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礼乐文明,也发端于这块广袤的土地。
“中国礼制文化根植于中华农耕民族的血脉中,而中国文化,就是诞生在这一庞大中华文明之上的一个灿烂的礼制文化。数千年来,中国礼制文化兼蓄并融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生生不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领队杨文胜说。
在杨文胜看来,周礼、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原点”,殷周革命后,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礼制思想文化逐渐形成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展开,自此以后的3000年,“礼乐”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而“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从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考古出土的情况看来,在中国第一个王朝国家——夏朝的早期,先民便有了对等级与秩序的追求,显示出礼制文明的萌牙。
差异化、等级化——这便是“礼乐”的核心内容。杨文胜说,差异导致等级,等级也意味着更有秩序,也才衍生出了礼仪礼节、宗法伦理、身份等级,可以说,中国礼制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秩序体系,“由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习俗发展而来的‘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式的道德框架,维护了框架下的社会秩序,约束规范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起到维系等级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在人类文明之始,面对干旱、洪涝、闪电、雷鸣,懵懂的先民无所依凭,唯有心生敬畏,他们通过盛大的祭祀仪式,来祈求上天、祖宗保佑,从而成就了最神圣不可亵渎的“礼”。
与“礼”相伴而生的“乐”,便是具备礼制祭祀功用的音乐,“乐”的使用同样具有严格的身份等级限制。杨文胜说,不管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礼”,还是源于自然又被附会了诸多人间等级观念的“乐”,都是等级与秩序的直观显现。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在碰撞中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原地区更是不同族群汇聚融合的重要舞台,这些年持续发掘的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偃师二里头等为礼制文化形成前期夏文化研究提供了考古依据。”杨文胜说,考古学礼乐器制度的等级与规范从物质文化层面揭示了中国礼制文化的等级体系与社会秩序。
“中原地区早在史前阶段就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分化,郑州地区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而王城岗与新砦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与夏代前期有关的都邑性遗址。其中的王城岗,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禹都阳城’,是夏朝初始的重要遗址,这意味着具有代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中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第一王朝——夏朝最早的帷幕有可能在此拉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新石器时代考古专委会副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从考古学文化或者从中国礼制的发展脉络进程上来看,夏王朝时期是礼制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随着夏王朝的建立,“礼仪之邦”也由此起步。
登封王城岗发掘现场
夏初已具礼乐体系雏形
人间四月,芳菲正浓。
自郑州向西南行驶60公里,嵩山南麓颍河谷地,王城岗遗址便座落于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这座发现于1951年的大型遗址,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夏之王城”,即文献记载的“禹都阳城”,经过多次发掘,出土了玉石琮、白陶器、大型夯土基址等重要遗存,反映了早期夏文化时期已初具礼乐体系的雏形。
“王城岗遗址发现有中原地区龙山时代面积最大的带护城壕的城,城内中北部集中分布有仓储区和大型夯土基址群块,是龙山晚期所发现的中原地区最大的夯土台基之一。这证明了城的中北部是生活居住区,且极有可能是贵族生活区,提示王城岗城内功能区应有严格的阶级区片划分。”杨文胜说,尤其是作为礼仪性建筑的大型夯土基址的发现,反映了王城岗社会存在较大的阶层分化,已形成多层次、森严的社会结构。
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执行领队马龙介绍,遗址中还发现了刻划会意文字的陶器、青铜礼器、白陶礼器、玉石琮、绿松石片等遗物,“文字的出现说明王城岗社会中已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阶层;脱离生产领域的青铜礼器的出现,以及‘礼天尊玉’石琮、用于王者仪仗的石戚的出土,也反映出城主超然的地位、社会阶层的分化。”
如果说大禹时期礼乐体系已初具雏形,那么在大禹之子、夏朝的创立者夏启时期,礼乐文明就得到了更大更快的发展。
位于嵩山东麓、双洎河畔的新密新砦被不少专家认为是夏王朝夏启都城所在地,以富含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期”遗存而著称。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执行领队梁亚男介绍,新砦遗址是一座面积70-100万平方米,具有三重城壕结构的大型都邑性遗址,在内城核心区已发现有大型浅地穴式建筑和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发掘出土了玉琮、玉璜、玉璧、石圭、卜骨、石磬、彩绘涂朱器物以及神灵形象的陶塑和刻划图案等一批高规格反映礼乐制度的遗物,这些都再次彰显了新砦遗址的区域核心地位。
走进新砦遗址考古工作站,造型独特的陶器盖、精致古朴的陶铃和陶埙、祭祀用的白陶酒器
和双耳杵形杯等礼乐之器具,让人不由畅想昔日美妙的乐声和当年祭祀的宏大场面。新砦队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发现,集中反映了新砦时期多元荟萃、开拓创新的风貌,是万邦林立的酋邦社会向一枝独秀的广域王权国家过渡的时代缩影。
从5300年前的巩义双槐树“北斗九星”遗迹具有特殊的政治礼仪功能,到4000年前的王城岗已初具礼乐体系的雏形,再到新砦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的礼乐文明在郑州、中原得以发端、光大,并一步步走上辉煌。
新砦遗址
传统礼乐文明历久弥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昔日美妙的乐声和当年祭祀的宏大场面,已伴随着那个时代永远封存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数千年后的今天,城市、社会的变化之大不言而喻,3600年商都的郑州,已经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商业中心,“礼”的现代传承在哪里?
近日,“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揭晓,10组温暖人心的河南好人与3个模范集体获此殊荣。在暴雨中勇救51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新密市公安局副局长杨旭恒;在抗洪抢险过程中英勇冲锋,连续战斗200小时的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陇海西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张奇光荣上榜。
他们,以舍生忘死的大爱之心,将仁义之礼践行得淋漓尽致,是传统礼乐文明现代传承的生动诠释。
而像杨旭恒、张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共同绘就出一个个文明新坐标。
从“送水哥”的默默奉献,到“气球奶奶”的自强不息;从“西瓜哥”的忠心守护,到“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爱如潮涌;从李灵的艰难坚守,到胡佩兰的素手仁心;从陇海大院的爱心传递,到豫剧名家王宽的“卖唱救孤”;从暴雨中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到疫情中冲锋在前的“大白”和志愿者……近年来,郑州好人比比皆是,好事蔚然成风,与优秀礼仪文化的滋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礼记》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执礼,既是尊己的个人修养,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和谐。
“礼”无形,却有实。几千年的礼乐文明,早已内化成每个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城市的角角落落,在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礼”都有着细微却生动的诠释——
它可以是疫情之下逆行而上的勇于担当,暴雨危难之际的有力援手;
可以是表达谢意的深深鞠躬,自觉排队、礼让行人的文明有序;
还可以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自觉践行,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温暖相助……
礼,让这个城市更有温暖,更有爱,也让人与人的相处,更和谐,更包容。
“小孩子从小都被教导要懂礼貌;郑州街头文化墙上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或漫画……这一点一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深深‘化’进了郑州儿女的血脉里。”市民邢园园说。
2020年,郑州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四连冠”。目前,我市也正在致力于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这座有着“大爱之城”美誉的城市,一直把仁义、互助、善心、善举视为财富,也一直在致力于用道德力量引导文明风尚。近年来,郑州不断涌现出了刘青峰、乔宗旺、王宽等一批“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获得者。
生活在这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构成这座文明城市独特的“文明元素”和“文明细胞”。不管我们的脚步如何匆匆,传承千年的礼乐文明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帮我们去不断塑造、提升自我;不管岁月如何风云变幻,这座深受礼乐文明滋养的城市,也将愈发温暖、有爱、包容、和谐。
(感谢郑州市文物局对此次采访提供大力支持)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文 李焱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