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制炊煮之器,以造型以实用为原则,一般简洁无纹饰。炊具主要有甗(读音:[yǎn])(蒸锅)、鍑(读音:[fù])(大口锅)、鍪(读音:[móu])(小锅)、鐎(读音:[jiāo])斗(类似于现在的温锅)等,其中有的系继承前代形制略加改变,有的为汉代所新创。
西汉铜灶(附甑读音:[zèng]) 1949年前长沙杨家山“长沙王后”墓出土 通高17 烟囱长20.6厘米
西汉铜灶,灶形体较小,可能属随葬模型。造型与实用灶具一致,立体长方形,前有方形灶门,中为灶面,后为烟囱。灶膛内空,灶面有一个大灶眼,灶眼上置釜甑。曲而高突的烟囱不仅能防火,而且可避免因烟尘在室内散溢而引起污染,还能提高烹饪的速度和质量。铜灶虽然可能并非实用器,因灶与炊具俱备,似可作小型灶具使用。
汉代铜制饮食器具品类丰富,这些铜制器皿一般造型新颖别致,大小比例得当,它们或继承前代的形制略加改变,或创造出新型器具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为适应于使用者功能与美感的需求,除在造型上追求实用与别致外,还在外观装饰上作出了努力,如在水器或酒器的腹部錾刻简洁纹饰,在各式酒器如长颈壶、樽的腹部錾刻细线纹饰。饮食器具的造型与纹饰,无疑增添了器物的美感,仿佛能与食物的美感融合在一起,给使用者带来双重愉悦的感受。
西汉“杨子赣”铜鼎 1949年前长沙杨家山“长沙王后”墓出土 高23.2 口径16.2厘米。
各式食器用途各异,有盛食与进食之分,盛食用的鼎、簋、盘、盒、豆类体量稍大且常见使用,进食用的钵、碗、耳杯类体量小且轻巧方便。西汉“杨子赣”铜鼎,器身呈椭球形,器口两侧有一对稍向外撇的耳,腹部突起一道棱线,底为圜底,腹下有三蹄形足。铜鼎造型简约,实用美观,为贵族之家列鼎而食的盛食器具。
东汉“天凤元年”铜簋 1949年以前长沙市郊出土 通高20 口径28 底径19厘米
东汉“天凤元年”铜簋,直口、弧腹、矮圈足。口沿及腹部錾刻两组各不相同、排列整齐规则且富于变化的菱形纹,圈足刻三角形纹,上部有对称圆环便于手持。整器所饰纹饰细腻流畅,图案装饰感较强。
西汉铜染器 1966年长沙子弹库汉墓出土
西汉铜染器,通高16.4厘米;底盘长13.6、宽19厘米;耳杯长18、宽15.8厘米。由方形托盘、镂空炭炉和耳杯组合而成。这种染器炉自名为“染炉”,杯自名为“染杯”,炉和杯配成一套,称为染器。古代称调味品为染,常以酱、盐等佐料为肉食品调味。先把肉煮到可食的程度,再醮调料加味。染杯中盛酱盐之类,用染炉加热调味。染炉是汉代贵族饮食生活中一种常用的雅致食具,一人一案一炉,分餐而食,甚是惬意。
传统酒器式微,新兴酒器繁荣。盛酒用的锺、壶、钫(读音:[fāng])、鋞(读音:[xíng])、扁壶、樽、鏂(读音:[ōu])等普遍流行。新兴酒器鐎壶、錡(读音:[fù])、扁壶、鋞、樽(尊)中,有扁壶、鋞可以装酒,有鐎壶和錡可以加热,有樽可以盛连续投料酿成的醖酒。各式酒器用途不同,造型各异,小型酒器更是注重装饰,以增添器物的美感。
西汉“翁主”铜锺 1949年前长沙出土 高36.2 足径16.6厘米
西汉“翁主”铜锺,口微侈,长内弧颈,鼓腹,圈足。器身颈肩处及下腹有三道凸弦纹,腹中部饰一对铺首衔环,腹部有铭文“翁主铜锺容五斗”。因汉代诸侯王之女称为“翁主”,可知该器为长沙王室用器。
西汉鎏金铜钫 1993年湖南常德出土 高38.8 口径11.3 腹径20.8厘米
西汉鎏金铜钫,方形口,长颈,外鼓腹,腹两侧铆接一对铺首衔环。整器以鎏金作装饰,颈部和腹下部饰以鎏金蕉叶纹。钫即方形壶,采用青铜制作,用以盛酒浆。
东汉动物纹铜扁壶 1969年长沙废铜站收集 高27.7 口径8.6 腹径32厘米
东汉动物纹铜扁壶,小口,束颈,扁腹,长方扁形足,肩部饰兽首衔环。口缘、颈肩部、腹部都饰有菱纹,肩腹处一面刻孔雀、羽人、小龟,另一面刻“天马”和羽人,腹部满饰鱼鳞状纹,刻画精细,线条流畅。
西汉铜酒鏂 1963年长沙汤家岭汉墓出土 通高11.9 口径22.5 足径13.7厘米
西汉铜酒鏂,器形似簋,口微敝,圆唇,束颈,弧腹,圈足,两侧有铺首衔环,颈下有一圈凸弦纹;腹部刻文“张端君酒鋞一”。
东汉竹节铜鋞 1978年长沙杨家山汉墓出土 通高24.2 直径10.3厘米
东汉竹节铜鋞,圆筒,深腹,平底,器底有三个乳丁形小足。盖中心刻柿蒂纹,周围刻有二龙二凤,外围刻有细弦纹。器身以细弦纹间隔,刻连续菱形纹、倒三角形纹,间饰兽纹、龙纹等。鋞是西汉时的盛酒兼盛食器,造型为圆筒形,底有三个蹄形矮足,形似温酒樽,但体形更加细瘦,器身施数道竹节状凸弦纹,两侧有提梁,是颇具时代特色的器物。
东汉兽纹铜樽 1956年长沙左家公山汉墓出土 高17 口径23.2厘米 盖已失
东汉兽纹铜樽,器身为直筒形,自上而下以凸弦纹间隔刻有两道怪兽纹,凸弦纹上刻回纹、菱纹和三角形纹等,附有对称兽首衔环,底部有三个扁熊状立足。此类樽是装盛醖(读音:[yùn])酒的酒器,常称“醖酒尊”。所谓醖酒是用连续投料法重酿而成,酒液清淳,酒味酽冽。为了防止酒力发挥过猛,古人或作冷饮。樽中所盛应该是冷的醖酒。
湖南发现的汉代铜器,宗庙礼器为少数,生活用器为大宗,既见宗庙之神圣,更见生活之味道,是汉代湖南人生活方式的缩影。
原文作者:郑曙斌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7年11月刊《极简之铜 大美之器——湖南发现的汉代青铜器赏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章乃器先生捐赠文物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