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承载体和活化石,也是中国民居建筑中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科学的环保意识,融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而为这些星罗棋布的古民居群落默默奉献了巨量建筑材料的石灰窑、砖瓦窑,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我国的一些山区农村,山脚路旁还偶而可见被弃之不用的石灰窑和砖瓦窑,这些依山岗或路塝而建的石筑窑体,除容积大小不一外,形制大同小异。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石灰窑和砖瓦窑,在过去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曾经是中国山水间一道道独特的景观。它们烧制出的成品,成为古城乡建设、农事生产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村落中的古民居具有独特的造型美,粉白的墙体、青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千姿百态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从外部形态看,中国古建筑的制作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大多以石灰、砖、瓦、木、石材为原料,而内部以木构架为主。
虽然利用石灰窑烧制石灰的生产历史悠久,但生产技术一直比较传统保守。在石料开采方面,常见方法是采用钢钎加大锤的打眼方式,破碎用铁锤敲砸,露天作业,手工劳动,工效不高。在爆破方面,使用黑色炸药采取柱状充填爆破法,使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石灰用土窑煅烧,运输靠肩挑人抬,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石灰有两大主要用途,一是农田用灰,无灰种田称“种白田”;二是在没水泥时代,石灰则是建筑上的主要材料之一。
直到七、八十年代后,公路、机耕路建设加快,交通便利。各地纷纷筹建化肥厂和建材厂,石灰运售各公社。复合肥、尿素、除草剂源源不断,化肥逐渐代替石灰。失去利用价值的老式石灰窑也在风雨飘摇中日渐销声匿迹。
中国古村落的民居、宗祠、庙宇等建筑历来十分讲究。这些古建筑除了使用大量的普通砖瓦外,为装饰屋顶,屋檐、门罩、漏窗等使用虎头瓦、瓦当、斜沟瓦,脊瓦等雕琢精细的建筑构件。这些建材均由细泥入模制作,以砖瓦窑烧制而成。砖瓦窑分窑门、窑腔、窑囱等、将手工制作的砖瓦构件泥坯码放于窑腔内,以柴草烧制,并适时灌润窑水,通过数昼夜的炼烧,产品方可出窑。
建国后,砖瓦窑逐步扩建,六十至八十年代,国民自制砖坯烧明窑用于建住宅。即在田间或空场坦,将砖坯垒成高大内空圆柱形,设窑门,用柴草烧炼成红砖。
时至今日,中国古建筑穿过了数千年的时光隧道,以其特有的沧桑、厚重和张力,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也留下了一方“有山、有水、有思愁”的精神家园。
古建中国-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建筑产业链企业提供服务,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建筑+文化+互联网产业生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