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老板,他也像个大小孩;他是手持专业相机的摄影师,他也是酷爱用iPhone手机随手拍的自拍王;他环游世界,他也常常只是宅在家里看TVB剧;他在微博上大大咧咧,说话没遮没拦,他也在专栏里写隽秀讲究的文字;他有时是良师,有时也像“损友”。
他是刘方视觉的创始人刘方。“我觉得他是个把自己每个角色都扮演得很好的人。”这是朋友对他的评价。
“如果开咖啡馆我也会成功”
在刘方的工作室和人聊天,聊到音乐时,一直坐在旁边的刘方插话进来说:“我原来是学钢琴的。”他举起拿相机的手给我们看,手指修长。
生长在江苏省演艺集团家属大院里的刘方,从小接触了太多与艺术有关的可能,学钢琴、学画画、玩设计,一路走来的各种经历,给了他太多选择的方向。“如果重拾钢琴,我一定会在音乐界小有成就。”他在微博上多次强调这一点。但现在,他是摄影师刘方。
“我做数码摄影比较早,大概2002年左右,社会上主流的还是胶片摄影。那时我大学还没毕业,工作室其实就我一个人,甚至还被美院的同学嘲笑说那根本就不算工作室,顶多就是个暗房。但就是那时很多人在网络上看到我晒的照片,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在刘方的自述里,入行摄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从业十几年,在业内也有了些名气,特别是商业摄影这一块,刘方的名字在南京,乃至全国,都算得上一块招牌。
与大多数信仰“兴趣是最好动力”的事业人士不同,刘方说他并不热爱摄影。他在微博上写道——人人都跟我说,要坚持最初的梦想,我偶尔翻到2004年我大学毕业时写的一小段话,忽然想起来那时开始做摄影,目的是为了用自己赚的钱给一个朋友家里买台热水器。
“我不喜欢摄影,我喜欢的是工作,如果开家咖啡馆,我相信我也一定能成功。我要的是成就感,成就感来源哪里无所谓。”
摄影中有自己的故事和爱
“摄影是很私人的事情。”图片的表达大多时候和文字表达相同,“被拍摄者的性格我不知道,我表达的都是自己的东西,很主观,我拍不到别人的心里,我只能拍到自己的心里”。
在刘方的创作中,人像摄影偏多,他说因为人像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可以传达更多信息,他主意多,擅长创作,不过也不排斥静物和风景的拍摄,只要不是单纯的静物就好。“一般情况下和模特交流和拍摄的过程不会太长,在很多时间内我不可能完全去认识对方,我能用图片表达的是我眼里对方的样子。”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刘方很喜欢美国摄影大师安安塞尔·亚当斯的这句话,也一直这么去要求自己的创作。
除了摄影师对作品的主观表达,刘方还强调“摄影是两个人的事情,摄影师和模特,同样重要,同样需要负责。”他打比方说,一直就觉得自己穿西装特别难看,有一天穿上大家说还可以,那自我感觉会一下子好起来。
人对人自己的认识只是一种习惯,没有用一种打开的心态去看一种东西,摄影师在艺术创作过程就是帮助对方打开自己,寻找到自己的另一种形态。
这个过程需要模特也参与创作中,所以摄影是一件双方都要付出努力的来共同完成的事情。
“好玩”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在做一组叫做满汉全席的片子,你看了吗?”刘方的语气很兴奋。
这组主题照片,其实是刘方一直做的装饰系的一个新系列。在此之前,他曾经在室内和外景都做过装饰系,而“满汉全席”就是用食材做创作主题的一个全新系列。“在中国应该很少有人把食材作来作为人的装饰,当时想到这个点子时自己就很兴奋。”
问他这组创作想表达什么时,他答得倒是很质朴:“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好玩,我大学的专业是视觉传达,只要符合美学和视觉原理,一切枯燥的东西都可以做得很好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单纯的艺术创作。”
“我最近才确定了一件事情,我不想做一个商人,不想做生意人,艺术才是我的生命。”事实上,刘方正在把工作室的业务调整成B2B的模式,希望把工作室做到一个不需要太多人、比较容易运作的状态,以便将来做更多的艺术创作。
“我不想我的工作室做的规模有多大,那样的话,我会特别累,也就不会有闲情逸致停下来做个‘满汉全席’之类的东西,而且做商业在国内最佳的地点还是北京和上海,但这两个地方我都不是很喜欢,其实做人做事,舒服最重要,金钱什么的我不是很追求。”(本文刊载于《城品》杂志,微信公众号:citypin,小编微信:xiaopin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