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的群体特点:聪明,有闯劲;但是有不少湖南人有些自负自大,狭隘短视;同时湖南人整体偏向易冲动型性格,或许就是湖南人口中所说的“霸得蛮”。
而湖北人群体特点:头脑灵活;盛行实用主义;原则性较强,帮理不帮亲;不抱团,好单打独斗;不团结,好内斗;多数人性格偏内敛;城府较深,但没什么坏心眼;道德底线较高,恶性犯罪率较低;但是不少人戾气较重,脾气冲,所以部分人又不是那么好相处。
其实,湖北人和湖南人差异很大,但是很多人不了解实情的,喜欢把湖北人和湖南人归为一类人。
之所以造成这种认识误差,我想其中缘由:除了几百年前同属湖广行省外,主要是湖北人和湖南人群体性格中都有一种相似的“冲动型性格”,或者通俗点说湖北人和湖南人都透露着一股“狠劲”。
即使两省人性格都有种狠劲,但我仍然认为两省人透露出的“狠劲”是截然不同的。湖南人的“狠劲”平时是外露的,外人稍微接触就易看到;而湖北的“狠劲”是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不易察觉到,只在关键时期爆发。
之所以两省人的“狠劲”外在表现迥异,是因为湖北人和湖南人的“狠劲”在底层逻辑就有着本质的区别。
湖南人的“狠劲”来源最早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三苗族人。
战国晚期,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流域,属于现在湖南最北端。古代流放之地一般属于待开发的蛮荒之地,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发展水平远远不及楚国腹地的江汉平原。连湖南最北部都是做流放用的荒蛮之地,更不用说先秦时期的湖南中部和南部就更荒蛮了。西周东周楚国延续八百年,湖南从来都不是楚国的核心统治区。直到秦将白起拔郢,楚人也是多数东迁到吴越地区,当时的湖南仍是三苗族人为主居住的蛮荒之地。
也就是说三苗族人是湖南先秦时期的原住民。而据史书记载,三苗族人民风彪悍。不管湖南人的祖先是否有三苗族血统,但至少湖南人的祖先多多少少会受到先秦三苗文化的影响,民风也多多少少会有些“彪悍”。这些“彪悍民风”多多少少会“遗传”给今天的湖南人。
进一步来说,湖南人的“狠劲”有先秦三苗族人“彪悍民风”的影子。
而湖北人的“狠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人。
楚国先祖受周朝分封时,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可以说是地位低,地盘小。楚国建立初期,楚国周边有包括“汉阳诸姬”在内众多诸侯国虎视眈眈,同时还受到三苗蛮族的威胁,可谓是列强窥伺,楚人的生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楚人要想活下去,必须要“狠”起来。所以,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楚人为了争夺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不断通过武力征服湖北境内诸侯国,同时迫使周边三苗蛮族俯首称臣。
“抚有蛮夷,以属诸夏”,从楚人统治周边三苗部族的国策就可看出,楚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华夏族的一份子。不过,与中原人相比,楚人更尚武。
所以,今天湖北人身上的“狠劲”,其实是楚人尚武精神的延续。
进一步衍生下去,有的人说湖南是“湘楚”(本问题下就有这样的高赞回答),湖北是“荆楚”。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根本就没有“湘楚”这个文化概念,这是部分人牵强附会上去的。
首先,荆=楚,楚和荆是同一个国家的两种称呼,因此楚国也可称之为荆国。类似一个诸侯国有两个名称的还有曾国,即曾国也可称作随国。
其次,湘这个概念是湖广分治后,特别是近代,曾国藩之流为了聚拢湖南人搞出的地域文化符号。
所以,荆不是楚的分支,荆和楚属于一体的两个面。湘也不是楚的分支,更不能与荆作对等类比。
湘这个概念诞生的时候,楚国已经消失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有楚国的时候,生活在湖南的主体居民也不是楚人,他们是三苗族人。所以“湘楚”组合在一起好比让“关公和秦琼拜把子”,“湘”和“楚”两者不在同一时空。
湘与楚,既没有隶属关系,也没有继承关系。
通过湘与楚比较可以了看到:因为湖北和湖南土著文化的源头的不同,形成了今天两省风土人情的差异。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湖北人和湖南人群体特点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