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教材中,有许多情感型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深沉,或温婉,或直接,或含蓄,都能引起我们心灵的触动,给我们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影响。本文提议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这首先需要老师沉入到文本中去,积蓄好自己的情感,并且处处渲染引导。其次需要给学生搭建抒发情感的平台,让他们感同身受,深入体验那份情感并发现更多更美的情感。
关键词:散文 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凸现了“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新的教材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就在于散文篇目的增加。而8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追随课改的脚步,在教学过程中使人文性进一步的体现,这就牵涉到对学生的某种情感进行培养。
在新教材中,情感型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文章或深沉,或温婉,或直接,或含蓄,也许风格不同,却都能引起我们心灵的触动,给我们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影响。当我们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观照这些散文的时候,总会因其而感动。可是,现实却不容乐观。在课堂上,文章的读者群是学生。在学生的生活中,他们时时在感受着来自父母师长的各种各样的关爱,太多的关心,让他们习惯了长辈的付出,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心灵没有学会感动,反而因为那而变得麻木了,造成了一种爱的缺失,陷入了一种爱的迷茫之中。面对背影,他们嘲笑父亲的老土和迂腐;面对老王,他们漠视普通人的善良;面对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灵,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可贵。学生的身体是健康的,但缺乏感动的心灵却是残缺的。
钟嵘在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时,如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的吻合,就无法使教学达到目标,契可夫也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利用课文情感创设情景,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使之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高尚情操的目的,正是现今教育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散文的定位及情感渗透在散文教学中的意义
根据顾黄初、顾振彪两位先生所着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一书中所认为,目前我们课本中的散文,从范畴论的角度来说,是属于狭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也就是所谓的“小散文”,刘锡庆先生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高悬‘文学性’的大旗”,“所谓‘文学性’,……即指:精神的独创性、情感的震撼性和表现的优美性。这‘三性’,正是防止散文艺术滑波的坚固大堤!”韩小蕙认为,要有“真情实感”、“实在的内容”、“深的思想”、“华美的文采表达”。通过观察上述批评家的文章,我认为,散文应当包括以下特质:
1、有别具吸引力的文采。
2、有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
3、有真切的情感。这里强调是“作者”的情感,就是要强调散文的主体性。另外,惟有真情才能够动人。
4、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没有感悟,所写的文章就流于虚构和空洞了。
从以上四个方面看,散文阅读追求应是:从文字符号中读懂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真切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得出感悟。
这与情感教育不谋而合。情感教育追求的是“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激发学生内在感情”。这无疑就为阅读中“感悟”这一的终极追求提供了一种探求的资本。因为散文的创作者是“以情引人”的,而阅读者只能“以情悟情”了。所以我认为在散文的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章的作用。
尤克·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受到激动,与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正因如此,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起来这些内心感受使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我认为散文教学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如下: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审美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7在散文阅读中,有审美的要求才会有审美的行动,可以说,散文阅读的动机就在于个体对美的要求。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呢?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8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教育的就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每个人心底所具有的对美的向往激发出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审美的鉴赏力。
研究表明,人的右脑具有创造性功能,它主要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想象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部分。而散文自古有“诗文一家”之说。即散文既有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特点,更有同诗歌一样的意境美。对于学生来说,如何体会作品中的意境呢?笔者以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运用情感教学。老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境”中体会“形”,从“形”中感受“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在这过程中,学生在其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鉴赏能力逐渐形成。
3、有助于学生理解创作者的创作冲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就散文而言,笔者以为,它不像政论文,有明确的论点和论据;不像诗歌,有大量的典故;不像小说,有动人心弦的内容;也不像戏剧,有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它语言是很平白的,许多人都能够在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看懂文章。但到底文章所要说的是什么呢?平易的语言又变成了一堆甲骨文。众所周知,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带有偶然性、机遇性的,作者的写作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多的是带有随机性。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情”出发,深入人心探幽,与作者的创作冲动产生共鸣。同时,节奏、旋律、音乐、图像等都是情感教育中最常见的手段,学生置身于其中,能更为轻松而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氛围当中。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放松性警觉状态、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大大地挖掘右脑的潜力,促进灵感,加速资料收集,增强记忆,提高散文这种需要体会阅读的学习效果。
4、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升华。
根据现在教学论中的“情知对称理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语文所负载的认知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情操,使他们成为情知对称的,个性得到完善发展的人。由此可见,通过情感的协调和激发,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从而寻求出人的个性的优化。在学习过程中,作家的伟大人格、独特个性,都会渗透在其作品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毅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等。
三、散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散文教学中,所有情感的熏陶都需要学生独立地深入地领悟,所以教师要发扬教学的民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和意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尽可能的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2、启发性原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尽量地还空间于学生,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显现。又因为现代学生对散文情感的漠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精心设计,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他们的情感意识,在情感的自主体验中完成个性的发展、生活的品味、人格的完善。
3、对话性原则:散文,是一种言情的艺术。散文教学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的阅读教学。很多经典的散文,因不具时代性而让学生忽视了,学生无法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文章自然也没有了美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和作者、文本、老师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
4、生活性原则:散文是客观生活的反映,作者在文章渗透了各种感情,或爱,或恨,或喜,或悲,或赞扬,或批评,或同情,或厌恶……这些感情都是生活中我们自己的情绪的一部分,所以情感是来自于生活的,关注生活,细加品味,学生的心灵才会在情感的滋润中更加丰盈饱满。
四、散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因素及各环节的关系:
1、 教师的情感熏染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首要条件。
传统教学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传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伙伴和共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新课标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是课堂平等对话的主持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有收益有成效,教师的组织引导不可缺少。对话的精彩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主持人能否在对话的过程中,切入情感的深处,用自己的智慧和情绪,调动学生的所有情感,将学生的情感引向纵深,从而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 学生的情感领悟是落实情感渗透的关键要素。
《教育学》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绝大部分散文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情感的落实不是老师可以强加和灌输的,而是要靠学生在和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中潜移默化生成的,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领悟里和创造性,才能将情感自然地进行渗透,成为学生生命和性灵的一部分,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生成。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具体关系如下:
五:散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 教师的情感渲染: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精神饱满,激情洋溢,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语文的愿望和热情,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情动于中,要深入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质中,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尤其是当那些美文和学生的生活距离教远,无法体会其中的妙处时。每篇优秀的作品,都是经过作者心灵的酿造加工而成的,教师在阅读作品时,要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走进作品,真切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语言,才能使自己的认识深化,思想升华,感情净化,才能感动学生,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
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进行情感的渲染,营造情感的氛围,并用这样的语言和学生对话交流,使整个课堂笼罩在一种审美的情绪之中,使学生静心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情感的委婉曲折,跌宕起伏,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情相融。比如我在教学《老王》时的过渡语言:
1、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老王一路艰难,只为要感谢他心中的好心人。他送给作者的,何止是一瓶香油、一包鸡蛋,那分明就是老王那颗善良的心。面对这样一个至善至美的灵魂,作者在思索着。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作者的领悟吧。
2、作者认为,人生而平等。因为平等,他们用善良体察着善良,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熠熠生辉。当我们深情地回味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灵魂犹如沐浴着圣洁的阳光一般纯净、芬芳。可是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的老王,在生活中挣扎着,需要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真诚。对我们杭州来说,民工,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样的教学语言,字字句句都体现着老王的善良、作者的关爱,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被老师带入了那个世界,沉浸到了他们那种特殊的感情中去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情感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不仅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怀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课堂案例分析
案例1:《珍珠鸟》新课导入
【情景浏览】
师: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听一段音乐。
配图聆听一段鸟鸣声。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生1: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鸟儿。
生2:我喜欢小鸟,因为它外表很美丽。
生3:我也很喜欢,因为它们都很可爱。
生4:我喜欢它们的乖巧。
师:鸟儿伶俐乖巧,聪明可爱,富有灵性,那鸣叫声更是一种天籁之音。所以我们都十分喜欢它们,希望能和他们建立友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冯骥才和他的鸟儿朋友的世界。这种鸟在图片上有吗?
生:有。
师:知道是什么鸟吗?
生:珍珠鸟。
师:那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珍珠鸟的舒适生活,去寻找那份我们梦想中的美丽的情感。
【思路点击】在这个导入中,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中,学生对鸟儿的娇小、玲珑、美丽、可爱有了确实的感受,并在老师抒情的语言引导下,对文中珍珠鸟的情感自然开始在心中慢慢积蓄、酝酿,为下文感受人和鸟之间温馨的情感做好了铺垫。
【反思存储】“放你的真情在我心中”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入境动情”的导入能一下子捉住学生,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情感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交融,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这就是成功的美的引导。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因此,教师要设计好导入,利用各种方式,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从而诱发学生开掘情感的源流。导语设计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
1、诗文名句,创设情境
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 学生的过程。散文教学注重一种情感的渗透、审美的熏陶。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奠定好文章的情感基调。
2、背景介绍,以情激情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用作者的文化来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为学生架起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桥梁,顺利地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3、联系实际,呈现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散文来自于生活,我们从散文中来体味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很有亲和力,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马上把老师和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情感的碰撞便让学生一下字积蓄起对文章的情感来,从而顺利进入文章的情感氛围中去。
案例2:《珍珠鸟》语言品味
【情景浏览】
(过渡)付出总会有回报,作者对珍珠鸟的照料,终于感动了小鸟,小鸟在作者家里很幸福很诗意地生活着;而作者,也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温情。而这种温情流露在字里行间,我们便看到了语言的美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品味一下文字的魅力。
师:你最喜欢文章里哪个词、句子或段落,请在文中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分钟左右回答)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喜欢,如果能按段落顺序来说就更好了。
生1、第三自然段,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了。这句话写出了我对鸟儿的呵护,而且“躲“字突出了鸟儿出来时的害怕。
师:你非常用心地去体会了,还从“躲”这一个字上感受到了鸟儿的心情。
生2、第四自然段。这里的描写非常生动,语言很优美,环境很美丽。 生3、第四、五自然段:“鲜红小嘴儿”“伸出小脑袋瞅瞅我”,多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初到一个新环境中流露出来的忐忑而好奇的神态。
师:就是啊,多么可爱的一个小生命啊。
生4、第六自然段“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中“探”字,非常形象地写出雏鸟的好奇和胆小。
师:你能做一下这个“探”的动作吗?
(生做动作,全班同学都很开心。)
生5、第七自然段:形象地写出珍珠鸟可爱的外形。特别是“蓬松”这个词。
师:蓬松给人什么感觉?看到这样一只小鸟,你会喜欢吗?
生5、:毛茸茸的感觉,我会非常喜欢那种柔柔的感觉的。
师:那你能把这一段话读一下吗?读出小鸟的可爱和你的喜欢来。
(生5读这一段。)
生6、第八自然段:形象地写出了小鸟的淘气和顽皮,但只要大鸟生气地叫一声,它便飞回笼子里去了,这说明它又是那么听话、乖巧。
师连忙追问:现在,只要大鸟叫一声,它就连忙飞回去了了,那后来呢,后来小鸟变得怎么样了呢?
生7、第十三自然段,“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再三” “再三”一词说明雏鸟这时候非常信任我了。“滚圆”说明在我的细心照料下,小鸟生活得很好。
师:非常好。你非常敏锐地注意到了前后文的照应。
生8、十一自然段: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尤其是“偏”字,活画出一个顽皮孩子的形象
师:你能做一下这个“偏过脸”的动作吗?这个时候你的心理是怎样的?
生8、(做 “偏过脸”的动作)这时候我在想我就这样淘气,看你怎么办?然后再确定我下一步怎么做。
师:是啊,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把小鸟写得可爱极了。
生9、十四自然段:“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这段话中的“趴”字写得很好,写出了小鸟完全没有戒备的很放松的状态。
师:它把我的肩头当成了什么?
生9、当成了它的巢。
师:小鸟完全不理会外界的一切,似乎我的肩头就是它最安全的最温暖的归宿。这人与鸟相依相偎的场景,让我们觉得鸟已不是鸟,仿佛是孩子依偎在父母温馨幸福的怀抱里。这是多么温馨和谐的一幕,你能不能读一读,让我们也感受一下那种感觉。
(生有感情地读这一节)
【思路点击】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老师抓住了作者和小鸟之间彼此的默默的关怀来点拨和追问学生,学生对语言的赏析也始终围绕着人和鸟之间的亲近和信赖,再加上老师随和可亲的笑容,整个课堂洋溢着一种温馨的情谊,就像文中所描绘的那种感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怎能不为文中人和鸟的情谊而感动,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心灵更为纯净呢?
【反思存储】“字字句句总关情”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启发其情感体验。要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从情感上认同这篇文章,就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情感美。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情趣。
散文中的情感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依托具体的饿课文、依托语言文字的载体表现出来的。对语言的品味,有很多种方法,以下列举几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得以“情”字为核心,否则都只是空洞的言论无核的躯壳。
1、抓住关键,字字生情。一个句子的情感往往从一些词语中体会出来,在品味时要细心地发现,抓住关键去理解。比如上面的“躲”和“瞅”等词。
2、想象联想,再造意境。有些词语,学生无法直接做出判断,总处在一种想说却说的出的感觉中。这个时候,老师要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的联想,使其豁然开朗。
3、置换比较,把握修辞。如何在浅显易懂的语言中体会作品的妙处,是学生赏析语言的最大的困惑。置换比较品味法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所有模糊的问题往往在比较中明晰,妙处在辨别中凸显。
4、迁移拓展,探究质疑。让学生质疑,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平台,使学生用心灵解读作品,与作品、作者对话,可以生成语文学习新境界,产生互动文化,形成人文素养。
案例3:《老王》朗诵设计
【情景浏览】
师:老师想知道,在老王的这么多事情中,哪件事是最让你感动和震撼的?
生: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事。
师:你能说说是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吗?
生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直僵僵”一词说明老王这时候身体很虚弱,可是他却还跑来给我们送东西,完成自己的心愿,这份情谊让我感动。
生2:当时老王的外表非常恐怖,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一样,瘦得可怕,似乎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病成这样的人,来作者家里是如何的艰难,何况要爬三层的楼梯。这样善良厚道,知恩图报的人,让我震撼。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
生3:他不要我的钱,后来又拿了,他的忠厚几乎让人落泪。
生4:“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婶子。我赶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句话中老王的动作仿佛把人的心都揪紧了,让我们忍不住为他的命运担心。
生5:我最感动的一处是当老李说老王就在到作者那的第二天就去世了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回想前面的种种,老王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却非得去谢谢心中的好心人,他如此贫困,那一瓶香油一包鸡蛋也许是他的全部家产了,他倾其所有,这种情义让人震撼。)
(以上师的评价语略去)
师: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老王的善良,令人动容。那就让我们这一部分读一读,再去感受老王的善良和淳朴厚道吧
学生配着《二泉印月》的音乐读第8——20段。
读到后来,我发现好多女生的眼圈红红的,眼眶湿润了。
【思路点击】在这个片段中,前面的语言品味为下面的朗读奠定了悲伤而又震撼人心的基调。学生调动了自己的所有感受,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领悟,这一番和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甚至可以说已经触摸到了老王的那颗纯洁的灵魂。而《二泉印月》的伤感更是一下子冲垮了他们脆弱的情感底线。于是,在凄婉低沉的音乐声中,他们被老王深深地感动着,读出了自己对老王的理解、同情、尊重。
【反思存储】“你的真情有我懂”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声朗读的方法有多种,比如:
1、入境朗读。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依托多媒体设置课文的情境能有机地将这三美和谐统一,把散文的精妙意境以形象显示,促使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风格意蕴。此阶段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教学,把课文中优美的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陶醉其中,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因美而生情。
2、形象品读。这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揣摩品味阅读的时候,让学生边品味边有感情地朗读。“读”是为了“品”,“品”是为了“悟”,“悟”后又能更好地把握读的基调。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抓住文章的精髓,读出深度,读出韵味,把握更丰富的内涵,领悟更美的底蕴和更厚重的情感。
3、深情悟读。这说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已经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受后,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深入,真正理解文章蕴涵的情感,把音乐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让学生在符合文章感情的音乐的包围之中,充分调动其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使自己所有的感觉都和心灵相通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朗读。在配乐朗诵中,学生的情绪体验一点点和文本和作者融合,默契,然后统一。
4、享受听读。这是对课文总结性地朗读。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或结合媒体配乐朗诵的形式,让学生聆听他人的表情化朗读。享受听读的抑扬顿挫、轻重徐疾、长短升降的音调节律,把作者感情的运动直接诉诸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义的理解,故能摇荡人心,打动感情,直至学生感悟活动的全面展开。
案例4:《老王》空白领悟
【情景浏览】
师:在你们的朗读中,我们再一次为那一份真情而感动着。在作者和老王见的最后一面中,老王满足着,作者震颤着,但他们的话都不多。就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吧,把他们深埋心底的真情表达出来
作者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确实,那么远的路,那三层的楼梯,老王这个只僵僵的身体如何走?如果你是老王,你是怎么回家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又在想些什么,遗憾还是满足?请用第一人称细致地描写老王离开作者家后的行动和心理。
老王死后,作者每想起他,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她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如果你是作者,你为什么会感到不安与愧怍?请以“老王,每想起你,我总觉得……”开头说说你的感受或愧怍的原因。
【思路点击】这个设计,主要是在前面的语言品味和深情朗读之后,抓住了文章中的两个空白点(老王拖着这样的病躯是如何回家的,作者这个好心人为何还觉得愧怍),让学生充分地体会两个人的心情,触摸他们灵魂最本真的一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此和这一份感情相依相存,成为他们终身的财富。整堂课的情感在这里达到高潮。
【反思存储】“心有灵犀一点通”
含蓄是文学语言的重要审美特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含蓄”列专品加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说法。南宋诗人姜夔也提倡“语贵含蓄”,认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语言,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美感。散文是一门艺术,其魅力往往在文章的含蓄上,文章的情感更是如此,一眼望到底的文章总难以吸引人,因此散文更要讲究“空白”艺术,包括虚笔、休止、省略、残缺等,优秀的散文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令人震颤的情感。这些“空白”的地方,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情感深体验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热爱真、善、美,痛恨一切丑恶现象与落后思想的感情,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老王》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空白的领悟,在学生情感的天空中掀起了波澜,当他们充满深情地朗读自己的文字时,好些学生竟都哽咽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空白体验中,学生自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将这一份外在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可以说,每一篇散文,都有这样的“空白”之处,教师如果能够发现这些空白,并且引导学生去细心领悟,那一定能使学生和作者心灵相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5:《老王》拓展延伸
【情景浏览】
(投影民工的照片。)
师:对他们,我们并不陌生,但我们却常常忽视了他们,甚至抱以冷漠、鄙视。下面我要为大家讲一件事情,听了之后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都市快报9月13日报道,在桐乡,在台风多努影响的时候,有个女司机的车子开进了河里,四位民工兄弟跳进河去救了这位司机。这本是一件好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人,值得人们尊敬。可是,人们的议论却让我们觉得无比沉重。下面请看撒谎能够面这段话,说说你觉得那些人身上缺失了什么?
学生看投影上的文字:
两个去洗脚的老板的对话:
“这些民工肯定是想到坠河的跑车里面摸点钞票,才会跳到河里面去的。”
“当时台风快要来了,风大雨急的,谁还敢跳到河里救人,开跑车的家里当然有钱,这些民工一定得了一笔钱。”
去足浴城进行足部按摩的一个老师和他的朋友:
“这些民工真是要钱不要命,下那么大的雨,还敢跳河救人。”
生:我觉得这些人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尊重,他们误会民工是为了钱,其实正是说明他们自己很贪钱,把利益放在第一位。
生:我觉得他们利欲熏心,被钱冲昏了头脑。
生:我觉得在他们身上,缺少了对别人最起码的平等、理解和信任。
师:庆幸的是,他们只是我们社会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人们纷纷伸出了自己的友爱之手。在我们身边,像老王,像这些民工兄弟这样的普通人很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假如你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你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师: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话,今天送给大家,让它成为我们的为人的准则。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师:是啊,生命中充满了爱和同情,我们的人生之路就会花香弥漫。就让我们用爱去呼唤爱,用善点燃善,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充满美好。
【思路点击】想到很多在社会的低层挣扎的人们,找了很多的资料,最后只截取了民工兄弟的一段资料,那是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当中也不乏鄙视他们的人。他们,是所有弱者的代表。在他们生存环境(图片显示)和无私心灵的比照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奈与无助,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我们某一些人心灵的缺失。由老王到民工兄弟,情感就这样延伸着,默默地感化着我们的学生。
【反思存储】”润物细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康情感。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以生活为镜子,去观照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善美,领悟真正的美丽的情感,是在点滴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从而在生活的品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提升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拓展延伸的方式有很多,我在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沟通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而对情感来说,这才是最真实的,可以触摸得到的更为鲜活的情感。不管是轻松愉快的还是内疚惭愧的,所有的感情都是干净透明的、发自内心的。如果我们可以由一节课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的美丽、情感的魅力,那么何愁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高尚的情操呢? 当然,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让课堂从情感中来,最后又在情感的萦绕中结束。
六、研究成果:
1、磨砺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智力,。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记得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在散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从情感上首先接受课堂,变得 “愿学”,“乐学”,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不断的对话和碰撞中,磨砺了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此基础上,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2、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新课标提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课堂当中,我们不断地渲染情感,让学生耳濡目染。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让学生有了对文章的更透彻的了解,对情感的更高境界的领悟,从而切实培养了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
3、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深度。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程的教学强调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感悟到对、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在情感教育是以自主体验为主的。在自主体验中,他们变得善于感受,善于发现,善于感恩。他们受到了心灵的触动,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陶冶,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
4、弘扬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陶冶了学生性情,完善了学生人格。
语文阅读教学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肩负起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散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极大地弘扬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